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兔产业”蹦得欢,00后返乡来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6日 来源:仙桃日报

原标题:“兔产业”蹦得欢,00后返乡来

      ——陈场镇兔产业探访

  穿上深蓝色的防护衣、戴上橡胶手套,推着饲料小车走进兔舍,24岁的陶武海熟练地检查着保温箱里巴掌大的兔宝宝,又依次给兔笼里的大兔子们添上吃食。除夕临近,但他依然快活地忙碌着,想到又有一批成兔即将出笼,年轻的面庞透出喜悦。

  这里是陈场镇金岭村骄阳兔业合作社,只见9栋现代化兔舍“回形”摆开,兔笼一排排、一层层。兔舍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一只只毛茸茸的兔子正在长大。

  陶武海大专毕业后在浙江等地工作了近3年,2023年5月,返乡的他找到合作社理事长李首普拜师学艺,“不想再漂了,想留在家乡干成点事。”

  吸引陶武海的原因,是跟着李首普干肉兔养殖着实有“钱”景——养一只种兔,能年出笼商品兔65只,养得好,净赚400元。“家养三只兔,不愁油盐醋;家养十只兔,不愁棉和布;家养百只兔,走上致富路。”这句顺口溜在金岭村广泛流传。

  但李首普当初却并不看好陶武海,“00后这一代哪吃得了农业养殖的苦?不可能踏实留在农村。”他想着,没多久陶武海就会知难而退了。可陶武海每天吃住在养殖基地,粘着师傅学,守着师傅干。

  没想到,刚到基地不久,陶武海就捅了大篓子。一次,他拌错饲料,又忘记打开水龙头,险些导致一批临产的种兔流产,被李首普批评了一顿。然而,他越挨训越肯钻,仅用一年顺利“出师”,并决定单飞。

  随后,陶武海贷款30万元,接下一栋1000平方米的兔舍,抱来800只种兔,接回在外打工的父母当“员工”,开启了自己的事业。“首批3000多只肉兔已出栏,卖了15万元。”初尝创业甜头的陶武海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如今,他是合作社里产量最高、年龄最小的成员。

  “年轻人,脑筋活,干劲足。”李首普点评。作为70后,他很庆幸自己响应家乡仙桃呼唤,返乡创业,带动了更多外出乡亲特别是年轻人回来并留下来。

  瞅准肉兔养殖行情,李首普于2020年创办了骄阳兔业合作社,当年试养成功。紧接着,他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自己包教技术、包病害预防、包销售,带领村民们一起养兔。

  “骄阳兔”很快在业界有了名气,近两年供不应求。四川客商宋羽一直追着骄阳兔业做生意,“出肉率高、品质好,骄阳兔在市场上很抢手。”

  李首普带着爱徒陶武海与镇里的干部仔细盘算过——虽说川渝、云南一带养兔不少,但仙桃气候更适宜、技术更成熟,不仅养殖周期更短、肉兔品质更高,而且综合成本更是每斤肉兔低了0.4元。“这是个好产业!”陈场镇党委书记周冰峰说,我们还得齐心协力让兔产业“蹦”得更好更快。

  在陈场镇政府支持下,骄阳兔业扩大养殖规模,培育扶持60多人当上“兔老板”,其中不少是在外返乡的90后、80后,他们又直接带动300多人加入兔产业。2023年合作社产值就过了3000万元,2024年产值翻番,达到7000多万元。

  新年伊始,骄阳兔业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了宰杀、包装、深加工生产线,建成了大型冷库,并研发出手撕兔肉、风干兔、腊兔等产品,打造肉兔养殖、屠宰、加工、兔毛兔皮综合利用等全产业链。

  暖阳下,兔舍里又有几位返乡年轻人开着车来看究竟。陶武海呵呵直笑,“说不定,他们像我一样,看得心动就回来一起养兔子啦。”(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尹立群 鹿丹丹)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