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外媒体看仙桃

湖北日报:特色小店升腾城乡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来源:湖北日报

  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特色小店是人间烟火最生动的注脚。

  小镇里的烘焙店、街边的鲜花店、社区里的咖啡店、网红铁锅干蒸店……小店虽小,却是社会经济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夫妻档”“兄弟档”等芸芸众生奋斗的身影,折射出区域消费的生机与活力。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烟火气里的特色小店,触摸城乡消费的脉动。

  从卖爆款 到卖情绪价值

  小镇烘焙店 石权向顾客推荐产品。

  谁能想到,仙桃市郭河镇的一家烘焙店拥有3000多名会员,其中仙桃城区的会员就有300多人,还有不少武汉的食客。

  7月1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郭河镇上的这家小店。白色简约风的店面,店内麦香与奶香交织弥漫。

  小店取名“大麦蛋糕”,占地面积不足90平方米,没有堂食区,销售餐包、吐司、蛋糕等37种产品,价格从3元至12元不等。

  “牛奶吐司是店里的爆款产品。”11时许,烤箱“叮”的一声脆响,金黄的吐司泛着琥珀色油光,切开的截面藏着云朵般的细密纹理,奶香味瞬间在店里散开。才几分钟,店门口就排起“小长龙”,隔壁理发店的老板曹俊拎着鼓囊的纸袋笑道:“我们经常买面包当午饭,面包软香有嚼劲,特别可口。”

  这是一家夫妻店。系着沾着面粉星子的围裙,“90后”店老板石权从操作间走出来,脸上堆满笑容。“1斤面粉、 3个鸡蛋,新鲜牛奶占比40%,蛋白质高得能让健身族欣喜。”石权道出爆款产品背后的细节:面团要经过5小时擀面、捶打、烘焙,光试错就扔了几百个实验品。夏天黄油易化,他练就“快手降温术”:面团含水量多一分粘手、少一分干硬,全凭指尖的精准把控。

  用心投入,收获“铁粉”。每天300多个现烤面包被抢购一空。顾客里,既有镇上的老街坊,也有从武汉、仙桃城区专程赶来的熟客。在武汉工作的李驰每次回郭河镇,总要带上10多份吐司面包,与同事们分享。

  2018年以前,石权在武汉等多地从事烘焙行业,看到镇上的面包小店尚是空白,便租下一个门面,开了这个小店。

  “过去吃面包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要吃得健康。”从事烘焙行业多年,石权夫妇越来越感受到顾客的挑剔,“不少人甚至能分辨面包里的奶油是动物的还是植物的,食材的选择必须用心,产品也是为不同用户量身定做。”

  石权举例:3元钱的菠萝包、巧克力包等产品,用动物黄油起酥、新西兰奶粉调馅,是中学生攥着零花钱也能买到的“平价快乐”;改良自安徽小店的豆沙大鼓面包,甜度减了三分,是宝妈们的下午茶首选;紫米软包反复调试糯感,成了上班族的早餐标配。

  “做产品不能一直靠模仿,要紧跟时代步伐,走在市场的前沿。”为此,他很乐意倾听“00后”顾客的意见,还不定期参加学习培训,内容既有产品创新研发,也有营销策略提升。

  不光打磨爆款产品,还要为顾客提供情绪价值。最近,一款窑炉面包的DIY火了起来。“许多顾客就喜欢烤面包的烟火气,希望感受返璞归真的慢生活,静静等着面包出炉的过程太治愈了。”石权盘算着,在仙桃城区开一家“院子面包房”,砌起窑炉,让顾客亲身体验制作窑烤面包,闻着果木香喝咖啡。说到这里,石权的眼睛都亮了。(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黄芸)

  冷链运输冷库藏 鲜花保养守品质

  街边鲜花店 段玉华为顾客整理鲜花。

  在县级小城,哪些人在购买鲜花?采访许志标前,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脑海。

  今年51岁的许志标是仙桃第一批经营鲜花的店主,最懂消费鲜花的顾客群体,也能感知多年来市场的变化。

  “仙桃的经济实力摆在这里,仙桃人的消费能力也毋庸置疑,我们的顾客就是普通的当地人。随着消费不断迭代,高端花卉日渐成为大众的首选。”7月11日,在自己经营的花店里,许志标告诉记者。

  这家名为“花艺轩”的花店坐落在仙桃城区桃源路,既干零售也搞批发,在一众门面当中并不打眼。“需要鲜花吗?”见顾客进门,许志标热情招呼,径直将客人带到冷库前。

  扭开铁门,一团白雾扑面而来。“鲜花也怕热,让它们待在冷库里。”许志标解读鲜花的保养之道,每年为此多支付电费1万多元。

  “仙桃不产鲜花,我们销售的鲜花都来自云南昆明花卉大市场。”2004年,在昆明经营个体诊所的哥哥发现商机,拉着许志标干起“昆明发货,仙桃销售”的鲜花生意。至今,许志标和妻子段玉华在行业内已打拼了21年。

  过去,云南的鲜花被空运至武汉天河机场,再转运至仙桃。如今,长途冷链货车线路开通,从昆明到仙桃沿路下货,大约需要30小时。“运输时间稍长一点,但成本比原来降了。”他说。

  鲜花市场呈现淡、旺不均的特点,每年上半年属于绝对的旺季。许志标掰着手指细数:元旦、春节、情人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每个节日,都会将鲜花销售推向一个新高潮。

  “考试经济也带来鲜花畅销。”许志标发现,最近几年又出现新现象:每逢高考、中考,不少家长会买束鲜花奖励孩子。

  进入7月,鲜花市场进入淡季,甚至出现倒挂现象:运费比鲜花成本还高。不过,许志标会严格把控进货源头,守住鲜花品质。“随着信息的日益普及,大家都懂花,买花的人都是行家,来不得半点马虎。”甚至,他还自费到昆明学习插花3个月,认识花、保养花、怎么用花,一一弥补知识盲点。

  好品质也源于消费者对鲜花档次的高要求。“看病人、送长辈,康乃馨都拿不出手了,玫瑰花成为主打。”许志标亲历鲜花消费市场的变化。

  行业内流行着两句话,一句话是“花市如股市”,存在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许志标经历过一个节日里亏掉10多万元、另一个节日里净赚10多万元的大起大落。

  另一句话是“黄金有价花无价”,爱花的人永远是市场的刚需。“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许多转行的同行又回来弄鲜花了。”许志标认为多年的坚守没有错,鲜花市场的道路还会越走越宽。(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没店名的咖啡店 出人意料受欢迎

  社区咖啡店 刘红为顾客手磨咖啡。

  仙桃城区仙下河大洪桥头,一家占地约10平方米的咖啡店没有店名,甚至略显简陋,最近却圈粉邻里。

  简易户外拖车加桌板支起外摆区,店面不太起眼,店内堪称裸装。店主刘红、陈益是一对“90后”夫妇,多年手磨咖啡玩家。刘红是四川人,结婚后跟随丈夫到北京,在一家咖啡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刘红选择在社区开店,图的是离家近,方便照顾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不搞豪华店面装修,是想把心思和成本都花在咖啡和饮品品质开发上,靠实力圈粉。目前,这个小店主打手磨精品咖啡、夏日解渴饮品,定价3元到10元,价格亲民。

  “仙桃人简直太懂生活了!”回忆起刚开业时的情景,刘红的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兴奋。原本,她担心这种“摆摊式”社区咖啡店会水土不服,现实却给她带来大惊喜。开业一周后,小店订单量逐渐增加,还有不少年轻顾客为小店打call。

  “只要下雨天闭店,微信就响个不停,顾客问什么时候开门。”刘红笑着说,“有次暴雨过后,一位阿姨提着新鲜的莲蓬就来了,说‘给娃娃尝尝,甜着哩’。”周边商户们也很友善,刘红常把咖啡渣送给大家养花、去味。

  “还是老样子,冰拿铁!”下午3时,咖啡研磨机的轰鸣声响起。常客付梦的话音刚落,陈益已将18克阿拉比卡豆倒入磨豆机,10秒后深褐色粉末簌簌落下。布粉、压粉、萃取,一分钟后,一杯带着榛果香气的冰拿铁递到顾客手中。

  “8元一杯冰拿铁,比速溶香、比连锁店便宜。”付梦下楼走几步就到了这家店,这里已成她每天光临的“能量补给站”。

  “开业一个多月,营业额每天稳定在200多元。”刘红翻着账本,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北漂10年,刘红坦言:“挤在鸽子笼大小的出租屋,望着天价学区房焦虑失眠,在写字楼咖啡店打工,丈夫在西餐厅后厨奔波,儿子只能在私立幼儿园的监控里长大。”

  如今在家乡延续梦想,实现“家门口就业”。陈益受聘于本地一家西餐厅,一有空就过来帮忙。

  “以前总向往一线城市,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幸福就在老家,在这座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城市里。”

  丈夫手磨咖啡豆、妻子打包封口、儿子专注写作业……这个三口小家的幸福感,在这一刻更加具象化。(文/图 湖北日报通讯员 黄芸 邓娟)

  粤式干蒸 “碰”出新滋味

  铁锅干蒸店 胡佳燚主理干蒸菜手法娴熟。

  7月15日20时,仙桃城西汉江路人声鼎沸。“顺德古法干蒸菜”店门前,三位年轻小伙围着锅台转。

  乍一看,铁锅平淡无奇;定睛一瞧,锅底并无明火。小伙戴着加厚手套,掀开锅盖,锅气与香气扑面而来,一道干蒸牛肉与豉汁排骨出炉。

  店内6张餐桌座无虚席,店外临时增设的7张折叠桌也已坐满。年轻食客举着手机拍摄菜品,大家正就着热乎乎的蒸菜碰杯,交谈声与笑声此起彼伏。

  这家小店上月开业,由3位“00后”小伙主理,受到食客追捧。

  25岁的赵丁侣曾在荆门工作,一次出差品尝到广式干蒸后,觉得这是个商机。“每次回仙桃,都能看到街边又冒出新的网红茶饮店、特色餐厅,顾客排着长队,生意十分火爆。”城市消费活力的持续攀升,让他坚信粤菜在家乡也能大有可为,便前往顺德拜师学艺。

  胡佳燚原本是仙桃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员工,最能感受仙桃“夜经济”“小店经济”的蓬勃发展,果断加入创业团队。在武汉工作的李亚玲则发现,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都热衷尝试新鲜事物,短视频平台服务本地生活的潜力巨大,主动承担起线上运营重任。

  清晨,赵丁侣准时出现在农贸市场,“吊龙要选纹理清晰的,直排必须来自当天屠宰的新鲜猪肉。”后厨,20余种秘制酱料整齐排列,其中蒜蓉酱需多种食材熬制,豆豉酱要经7道炒制工序。

  目前,该店推出干蒸豆豉排骨、干蒸广东沙姜鸡、干蒸吊龙牛肉等20款菜品,价格分别从10元至38元,既满足上班族简餐需求,也适配亲友聚餐消费。

  “不输广州老字号!”食客陈小军边拍摄菜品边分享,“经常带朋友来打卡,我已经成了朋友圈里的‘美食推荐官’。”上班族欧阳帅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光顾:“开放式厨房看得见食材,人均50元吃得放心又实惠。”

  结束一天忙碌,赵丁侣一边翻阅账本,一边分享新计划:“我们打算推出融合沔阳三蒸风味的创新菜品,让传统粤菜和本地特色碰撞出新滋味。同时在网络平台开展‘后厨开放日’直播,带大家看看食材处理、酱料调配的全过程,让顾客吃得更放心!”一旁,胡佳燚和李亚玲频频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新的创意。(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胡圣 刘贤双)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