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新闻

抒写水乡田园美丽画卷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5日 来源:仙桃日报

原标题:抒写水乡田园美丽画卷

    ——仙桃环排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纪实

 

  缤纷五月,江汉平原万木欣荣,馥郁芬芳。布谷声声里,一个又一个乡村正在奋力描绘美丽家园、美好生活的愿景,呈现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高点谋划、高位推进,仙桃以环排湖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引爆点,全域发起美丽乡村建设,一幅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水乡田园画卷壮阔铺展。

  仙桃,奏响“美丽”最强音,焕发“美丽”新活力。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5%,全省第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5%,全省第五,高于城镇人均1.1个百分点。

让“人回归、鸟回归、心回归”——

规划引领率先振兴特色振兴样板振兴

  白墙黛瓦,飞檐翘脊,绿树绕村,河水流淌……行走在排湖密塘渔村的村道上,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

  不止密塘渔村,百里排湖,水乡田园,早已一片沸腾,乘着乡村振兴之势挥写美丽新篇章。

  “新”源于仙桃得风气之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仙桃积极开局起步,把乡村振兴作为“头号工程”,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先行先试,力争先干先成。

  2018年1月,省委书记蒋超良在省“两会”期间要求,探索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仙桃在全省叫响了率先振兴、特色振兴、样板振兴的口号,开启了大胆探索之路。牵手国开行,获得3年80亿元乡村振兴授信资金。聘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出台了《仙桃市乡村振兴规划》。全国首个由国家级规划机构编制发布的县市级乡村振兴规划成功出台。

  排湖是老沔阳的自然遗产,积淀着丰厚历史人文底蕴,仙桃人民对此情有独钟。按照精品示范村占10%、特色美丽村占30%、生态宜居村占60%的规划要求,仙桃选准了环排湖区域的6个镇办区、21个村,高质量打造示范样板。

  美丽乡村怎么建?乡村振兴怎么干?从市里到镇里到村里,一场从上至下的学习、参观、讨论热潮兴起。

  市委书记胡玖明专程带领市党政代表团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参观考察,每月必到环排湖区域镇村调研、督导,面对面为基层干部群众指导、宣讲。胡玖明强调,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标志。要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让环排湖区域的示范作用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变化,让老百姓不断有获得感。

  市长余珂多次到环排湖区域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打好旅游牌、生态牌、富硒牌、文化牌、治理牌,大模大样建示范,让排湖美丽再“升级”、颜值再“提档”。

  为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仙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仙桃谋划“20个行动、70项工程”,高规格成立市乡村振兴指挥部,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美丽乡村,形成了市委书记一线总指挥、各镇办党(工)委书记一线主攻手、村支部书记一线施工队长、市直单位党委(组)书记一线总帮手的工作格局。

  不能在没有规划的地方搞乡村振兴,更不能搞没有规划的乡村振兴。环排湖区域的21个示范村,每个村一本规划,每个村一张蓝图,每个村一个帮扶工作组。

  各端一盘菜,共烩一桌席。21个市直部门,在2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都有项目支撑和资金投入。市水利和湖泊局对口帮扶胡场镇下麻村,已新修村级农业产业通道13公里,新建涵闸2座、箱涵8座,改建排水闸1座、提水泵站2座,疏挖沟渠11条8公里。市卫健委对照环排湖区域乡村振兴配套项目清单,在实地查看后,迅速落实选址和规划设计,计划投资930万元新建或改扩建18个村卫生室。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各地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排湖风景区党工委书记李德武带着笔记本、拿上规划图,走村入户召开党员群众会议10多次,请老党员出主意,给村民们讲打算。当地还先后组织干群20多批次近2000人,到袁家村、郝堂村、三瓜公社、莫愁村、安吉县等地参观学习,点燃了村民们的建设热情。

  短短一年,密塘渔村120多户民居完成“量体裁衣”式升级改造,基本实现“一户一型、一房一景、一家一业”,民宿旅游成效初显,呈现出一派人回归、鸟回归、心回归的水乡渔村美景。

  以人为本,为民而兴。仙桃美丽乡村建设既注重“整体思维”,又坚持“群众视角”,不求大不求洋,不搞大迁大建,利用自然特色和村情原貌,从民生出发,因村施策,注重个性,让乡村更像乡村,让村民更满意。

  郭河镇姚河村把村级规划拿给党员群众讨论,一致商定尊重水乡特色,依照自然村落随湾就湾、以形造形,就地取材用青砖铺设了竹林步道,成为村民朋友圈最爱晒的“家乡风光”,还在村里兴起了美化庭院之风。四组村民严向前、曾祥英老两口,忙着整土地、修花圃,希望自家的家门口也成为村中一景。

  从市情、镇情、村情的实际出发,仙桃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和成效正在敲响幸福的大门,浸入群众心田。

产业兴旺是硬支撑——

新型主体“接二连三”

串起千家万户

  4月26日,干河办事处西河村。“藕带每斤15元,贩子上门来抢,现钱结算。”一大早,卖完藕带回家的2组村民曾建军,喜滋滋地盘算着收入。他家种植了30亩水面的藕带,套养小龙虾,仅10多天时间,已入账5万多元。

  “以前卖藕带靠肩扛着走出去,现在贩子车辆直接开到池塘边。”西河村党支部书记赵灯元说,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西河村藕带产业发展。目前,该村藕带种植面积发展到1800多亩。

  环排湖区域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来,西河村焕然一新。生产路修好了,沟渠通畅了,村前屋后变美了,村民干劲越来越足了,吸引了两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

  “这几年,藕带市场行情越来越好,种植藕带每亩收入7000多元。富起来的村民越来越多。”赵灯元自信的笑容,蕴藏另一层深意: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仙桃把产业培育作为头等大事,立足现有基础,挖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仙桃富硒土地面积达54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五分之一,环排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更是全域富硒。点硒成金,仙桃把富硒产业作为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建成富硒油稻、富硒豆麦、富硒西兰花、富硒湘莲、富硒黄鳝等五大产业板块基地45万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衔接市场,是产业兴旺的“牛鼻子”。仙桃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先手棋”, 坚持“三乡”工程引主体、土地流转育主体、政策扶持壮主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培育农民合作社1750家、家庭农场1280家,其中千亩以上主体130家,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

  “去年,我们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额近2000万元,交易量达70万单。”5月10日,仙桃康鼎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王鹏说。投资1000多万元的康鼎公司成立于2017年,以生态农业开发以及蔬菜、农产品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主,并建立电商平台,将江汉平原特色农产品卖向全国。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仙桃充分发挥中国食品产业名城的优势,通过30多家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促进加工企业对接园区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模式新业态,以产业融合发展加速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市建成电商孵化园、创业园,入驻企业近30家;电商服务点248个,网络80%行政村;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农旅融合示范主体17家,其中省级3家。

  此外,仙桃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特别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扭在一起抓,全市95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脱贫产业。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行。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0多亿元,统筹治理大江大河,改造升级排灌设施,变“水患”为“水利”;每年建设20万亩高标准农田,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集中连片、稳产高产。滚动实施交通“十大工程”,优化升级城乡路网,构建起城乡“半小时经济圈”。大力实施城乡安全饮水、低压电网改造工程,城乡水网电网全面改善、整体升级。

  市场主体发展到哪里,产业通道就延伸到哪里。仙桃把产业通道与板块基地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去年建成产业通道151公里,打通了生产、生活资料运输“最后一公里”。

  “产业通道修好了,我们的富硒米产业发展更顺畅。”中粮米业相关负责人说。三伏潭镇整合项目资金,为中粮米业、祥宇合作社修建产业通道20多公里,发展富硒虾稻共作面积1万亩,带动农民亩平增收4500元。

绿色生态也是财富——

唤回水乡田园的诗情画意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田园风光,诗情画意,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所。

  走进胡场镇下麻村,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便徐徐铺展在眼前:一池清泉缓缓流淌,一片绿林郁郁葱葱,一条步道蜿蜒林间,一道竹篱笆错落有致,一间黛瓦白墙翘起飞檐,正是古韵深厚的沔阳水乡。

  人行绿阴里,恍在画中游。巨变的乡村迷住了过往游客的眼,也勾住了韩协堂回乡的心。韩协堂是下麻村人,早已进城,但这两年,他回乡一次就眼馋一次:“这里空气好,环境好,真想回家住到老。”

  韩协堂没想到故乡会有如此巨变。毕竟,他记忆中的下麻村还只是一个贫困渔村: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房前屋后是东一堆、西一摞的旱厕窝棚,村里的荒坡杂草丛生,透露着荒芜与凋敝。

  变化始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也要成为我们村的特色与亮色。”实施乡村振兴,胡场镇思维清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景”原则,开展“三清三拆三整”行动,大力整治乱搭乱建违建,开展植树造绿行动,向脏乱差开刀,向“白富美”看齐。

  美环境,种风景,不止是胡场镇。近年来,环排湖21个村就地取材,因势造景,串起了环排湖一线的亮眼一景:李台村的屋后荒地成了居民休憩小游园,红杨树村的边角地建起了小花园,栗林嘴村的破损广场改造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园……河堤渠路树成排,荒坡洼地皆景观,全市今年投入1.5亿元,造林5.9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0.2%,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生态资源、绿色财富。

  绿色资源是永不贬值的资源,绿色福利是最持久的福利。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向污染宣战,打响汉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沿线化工企业搬迁入园,48处非法码头全部拆除,禁养区386家养殖场关停。

  排湖风景区1237户全部纳入“厕所革命”范围,完成400多户农户改厕,新建一座日处理污水2000吨的中心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近5000米,基本实现了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湿地保护、退渔还湖工作,完成沔阳小镇1500亩天鹅湖、密塘渔村500亩新口湖等大小湖泊的生态修复,重现“百里排湖”之美景。

  绿色发展需要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眼下,栗林嘴村村民卢世炎正改变过去垃圾随手倒的习惯,把厨余垃圾和废纸、塑料分开,投放到指定的分类箱里。他的努力得到了奖励,在刚过去的4月份,他获得了63分的商品兑换分。

  李台、红杨树、姚河等村竞相刮起了垃圾分类旋风,建立积分制度,引导鼓励村民们实施垃圾分类。村民们说,“村里还可以兑牙膏、盐、醋,实惠!”

  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在持续推动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同时,仙桃以环排湖线为重点,逐步完善分类设施建设、分类收运体系,力争年内实现80%覆盖率和35%回收使用率的目标。

  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久居其中,下麻村的王玉红倍感惬意,也身体力行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4月份,市妇联组织的家政车开进了村里,专业人员手把手地教她们叠毛巾、整理衣柜、收拾厨房,让做了二十多年家务的她大开眼界:“老师们教了几招,我回去就试试。村里把屋外收拾好了,我们自己屋内也不能拖后腿。”

  “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河里长莲蓬荷叶,我们就躲在荷叶下吃莲蓬米。”一片渣角湖,几多儿时情。五六十年来,河口村渣角湖被改造成鱼塘,面积缩减。眼下河口村加大修整力度,建设步道长廊,恢复湖面生态,让村里的老人们期待着来年的湖波浩渺、接天莲叶。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仙桃唱响乡村振兴田园歌。

人才向乡村集聚——

“土专家”“田教授”进村来

  在环排湖乡村振兴带核心区——密塘渔村,虽然拿的是零工资,刘登成每天比吃了蜜还甜:“发挥余热,为家乡做点实事,值得!”

  去年,在村民的盛情邀请下,这位老党员抛下自身产业,担任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新口分社理事长。

  每天早出晚归,刘登成仅用半个月时间,完成新口390亩鱼池流转工作,村民排着队签协议。不忍心看他贴本干活,不少村民建议村“两委”给他发工资。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仙桃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外引内育,打“乡情牌”,念“引才经”,引导人才持续向乡村集聚。

  抓源头,为乡村振兴培养本土人才。以基层党建引领、保障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开花结果,擦亮“十全十美”品牌。投入2.4亿元实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星级达标全覆盖;实施村居干部 “政治体检”,清理不合格干部288人;每年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0个左右,仅2018年新增有稳定集体经济收入村193个。

  五一前夕,三伏潭镇李台村女大学生村官曾玉璐,自信从容地向访客们介绍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作为全省美丽乡村试点,昔日的重点贫困村变美了,名气也变大了。

  大学生村官是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去年,仙桃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43名仙桃籍大学生回村任职,充实乡村振兴的领航力量。

  “平均每天要接待两三拨人。”曾玉璐性格外向、能言善辩,很快融入农村工作,成长为村级管理的新生力量和村民的贴心人。大到一张图纸的设计、小到一套桌椅的选购,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她自信地说:“只要摆正心态,把心沉下去,把爱留下来,基层同样能绽放精彩。”

  抓下派,为乡村振兴给足智力支持。实施农村人才 “领头雁” 工程,让农村一线成为干事创业主战场、大舞台、强磁场。

  三伏潭镇林管站站长李从仿,在林业领域干了18年,去年起,又多了一重身份:科技特派员,为李台等重点贫困村提供技术指导。

  “只要一个电话,特派员随叫随到。”李台村五组村民李红武说,去年,他在村“两委”引导下,流转10多亩地种梨树,从栽苗、防虫、整枝到下肥,全程都是李特派员指导。看到梨树苗成活了,一天天壮了,李红武打心眼里感激。

  去年起,仙桃选派6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90多个贫困村,开展对口集中培训200余场、专家专题讲座30余场,培训人数6000余人。

  在政策引导、职业培训、平台搭建、保障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拳” 牵引下,更多脸晒黑、手起茧、脚沾泥的“一懂两爱”三农人才回归农村,各展其长。

  三伏潭镇联丰村村民黄长新,从小龙虾养殖“门外汉”晋升“田教授”用了3年时间。他不仅带头富,还带领贫困户养虾奔富路,全村虾稻连作面积从最初200亩发展到800亩,亩平收入6000元以上。

  而这一切,得益于3年前一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黄长新感慨地说,正是那场培训让他开了眼界,新了观念,成功找到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17人、“土专家”“田教授”30多名。他们现已成为技术普及应用、引领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教师、医生、电商等是乡村振兴稀缺人才。仙桃积极探索医生、教师人才“上招下用”管理模式,实行市招镇用、镇招村用,推动各类人才、项目、资源向基层倾斜。

  市教育局组织“十大名师”、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下乡巡回指导,实现优秀人才资源共享,全市教师交流1000多人次。

  抓改革,让人才来得安心、干得舒心。仙桃着力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在招聘、职称评审、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60名科技特派员,除每年可享受5000元补助外,市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他们开展创业式扶贫。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或开网店的,也可领取数额不等的补贴。这些举措,有效激活了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不仅留得住,还要有所提高。对基层优秀人才,继续加大多渠道培养力度。今年,将有50名优秀中青年农民加入这项名为“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培育计划,接受免费全日制普通专科学历教育。每年,还将有一批优秀乡村教师被选送到高校培训或外出考察学习,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2年,仙桃将基本建立起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全市乡村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左右。

传承文化尚新风——

内外兼修守护乡愁乡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让灵魂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有乡村大舞台、孝雅园、感恩园、民谣馆、道德讲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5月9日,干河办事处许坝村,村主任许文平如数家珍。

  许坝村9个村民小组,380户村民逐水而居。碧波荡漾的电排河一线串珠,穿村而过。自从吹响美丽乡村建设号角,许坝村面貌焕然一新,乡土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引来源头活水。他们建起乡村大舞台,组建舞蹈队、阅读队、棋艺队、书法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在全市首开先河,建设乡村孝雅园、感恩园,“啮指痛心”“亲尝汤药”“孝感动天”等故事展板随处可见,一步一景,别开生面。

  村妇女主任李翠香最大的感受是,“村里不仅面子变得漂亮光鲜,里子也崭新亮堂。”以前,村民聚在一起多是打麻将,现在,人人都有业余爱好。一到晚上,乡村大舞台歌舞飞扬,热闹非凡。

  村民刘翠想就是乡村大舞台的“台柱子”。“两个儿子先后考上大学,我寻思学点什么,刚好对舞蹈有兴趣,于是爱上了跳广场舞。”从三两个人跳,到十来个人跳,刘翠想发展了一支30人的广场舞队伍,舞出了许坝新风尚。

  用道德力量滋养人心,以德聚心、以德聚气、以德聚力,读书的多了,打牌的少了;邻里和谐多了,扯皮打架少了……文明乡风扑面而来。70多岁的许德方、肖树林带领老人们读书,四组村民许道义义务教大家练书法、写对联,九组村民胡冬姣当起了热心快肠的“和事佬”,村里还流传着四组村民陈爱华一家“8弟兄、8妯娌”和睦相处的佳话……

  “因地制宜,借势发力,不搞大拆大建,尽量还原本土文化特色,挖掘地域文化元素。”三伏潭镇党委书记张艳敏说,用文化精髓守住乡村振兴的灵魂,深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成为三伏潭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该镇区位优势明显,既是环排湖区域的“西大门”,又是仙西旅游带的“起点乡镇”,因此重点在栗林嘴村、李台村、红杨树村打造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明显的乡村文化村落集群。

  走进栗林嘴村,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庭院,木质栅栏、白墙灰瓦、幽静小道、绿水荷池……无不凸显传统农耕文化底蕴和独特地方特色气息。漫步在此的游客对乡村美景流连忘返,“真正的乡村文化是返璞归真,承载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

  吃富硒米、种富硒菜、喝乡土酒……原生态的环境,道出健康养生的“长寿密码”。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个个身板硬朗。村里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名,102岁的老人邓清明天天下地扯草干活。

  春风十里不如文明有礼。仙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明创建活动向镇村延伸,重拳治理人情歪风、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习俗,将主流价值、公序良俗根植群众心中。李台村村支书邓早堂向记者介绍,“我们将村规民约刻印文化广场,用皮影小调传唱党员公约,‘规’出了好景象,‘约’出了新风气。”只见大型墙绘《皮影戏》前,彩色风车随风旋转;文化广场上,《村规民约》张贴上墙;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着《家规家训》;硒游园、龙潭湖游园、向日葵游园,无不展现崇德向善新风貌……

  郭河镇姚河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发扬乡村文化的“乡气”,突出乡村文化的“土气”,用承载美丽乡愁的乡土文化记忆赓续乡土文明的脚步。打大鼓,村民蔡彩凤坚守10多年,带出3支40人的“大鼓”队伍;划龙舟,上到80岁的爹爹,下到20岁的年轻小伙,村民个个都是划桨好手;竹文化,门前屋后遍种竹子,打造竹海景观;农耕文化馆,展示原滋原味的“渔家文化”……

  丰富的乡村文化内涵,拉近了与农民心灵的距离,群众积极“唱主角”,勤劳致富、助人为乐、文明和谐蔚然成风,培植了最美仙桃人、十大道德模范、敬老好儿女、仙桃楷模等一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引领风尚的道德标杆。据市妇联统计数据,从2014年5月开展全市“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以来,已揭晓市级“最美家庭”268户,其中乡镇占据一定比例。

  没有文化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仙桃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市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全面完工,22个镇办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90%以上村居建有文化小广场,更新完善708个农家书屋,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满足了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幸福食堂”香飘乡村。我市以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互助照料中心为依托,试点建设村居“幸福食堂”50个,为农村独居老人解决了就餐“难”、增添了幸福“味”。

  以文化人,凝心聚力。守护乡愁乡韵,培育淳朴民风,激发了乡村变美的内生动力,筑牢了乡村振兴文化之基。仙桃,愈美,愈不止于美!(文/记者 易赶帮 尹立群 许立菊 邓一凡 李辉 樊碧波 图/记者 晴霄)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