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扫描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7日 来源:中国仙桃网

  郑场镇渔泛村

  渔泛村是汉江沿岸的著名古镇,唐已成集,明清兴盛,人称“渔黑二镇,赛过南京”。2014年,渔泛村被纳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郑场镇的一块金字招牌。

  2019年,郑场镇与湖北渔泛古村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新云携手合作,共同建设渔泛,打造秀美古村。

  政府按照“古村古韵·修旧如旧”原则主导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文旅公司按照“富民惠民、保护开发”原则主导经营性设施建设,已投资7000万元,建成房车营地、农耕文化体验园、古街游客服务中心、街头游园、古民居修复、古街十二坊、湖心岛、牌坊游园、村情村史馆等9个旅游景观节点,渔泛旅游景区雏形初现。(记者 张钰整理 摄影通讯员 王克荣)

  毛嘴镇古堤村

  古堤村2016年被遴选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遵循“乡味独特、因势造景、寓乐于村”的定位,执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主力”推进方式,达到“村庄优美环境,基础设施环通,现代农业环抱”目标。

  核心景观区占地面积7.3公顷,建有农耕文化展示区、天时与农事区、休闲观光区等景观带;建设了占地80亩、具有水乡特色单体式住宅200户的古堤社区;高标准打造130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配套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新建6000多平米的体育广场、古堤幼儿园、百姓大舞台、养老互助中心。征地1200余亩,引进服装企业79家,吸纳近1000人入园就业,实现了老百姓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村集体年收入50多万元。(记者 刘贤双整理)

  剅河镇董庄村

  董庄村位于剅河集镇北端,下辖8个村民小组,420户1870人,耕地4642亩,是典型 “镇郊村”、“口子村”。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桃产业”,着力打造 “桃花村”,引进“梦里桃乡”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种植桃树3万余株,建成毛通沿线3000亩十里桃林景观带“示范区”。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坚持支部带领,党员带头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评选等活动。成立“乡贤理事会、监事会”,通过广播会、板凳会等形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375人次。围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维修改造大柳湖自排渠景观桥,启动全村“厕所革命”,现已完成厕改120户,投放分类垃圾桶130个,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万余株,亮化道路1500米。(记者 蔡玲整理)

  三伏潭镇彭桥村

  彭桥村按照“一河两岸三桥”布局,以“动力生态宜居”为主题,全力打造国道沿线节点村庄。

  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庭院整治,栽植各类绿化树种20000株;按照“前菜园后果园”庭院布局,清理积存垃圾50吨、拆除废旧猪圈旱厕等180座、规整菜地8000平方米、疏挖改造景观湖16000平方米;农户厕改基本完成。新建动力驿站2处、动力景观小品5处、生态小游园800平方米、群众文化广场8000平方米、公厕1座;建立可回收垃圾中转站。(记者 许立菊整理)

  胡场镇潭湖村

  潭湖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将村内9个湖泊2条河全部贯通,将汉江、通顺河水引入,让潭湖的水串起来、动起来、清起来。二是坚持惠民利民。围绕群众诉求,通过疏通沟渠及护坡500米、硬化道路200米、修建公厕4座、旅游厕所1座,打造文化广场、民风廊及栈道、湖心亭、景观水车等群众休闲娱乐节点14处,有力缓解了出行难、用水难、如厕难等问题。三是坚持产业致富。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助力企业发展,目前阿尔迪已流转土地1653亩,带动潭湖村200余人就业,征用79.3亩商服用地发展农旅融合产业项目、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等产业配套设施。(记者 胡平整理)

  张沟镇杨桥村

  杨桥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48年,该村通过挖掘杨家将传统武术文化及渔家文化,主打生态垂钓、休闲娱乐项目,建设独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旅综合体。

  全村通过改造废弃坑塘、洼地,已建成垂钓中心4处、清水平台7座、环湖栈道800m,建有大晒场、跑马广场和射箭体验场等配套娱乐休闲场所。对沿线6.5公里长的玉带河和西干渠两个主要进村入口开展全线综合整治,打造河清、坡洁、岸绿、路畅的风景线。加宽玉带河路1700m,疏挖西干渠2000m,铺设污水管网1200m,架设路灯200盏,进一步完善村级基础设施。

  在产业发展方面,流转土地1700亩,投入1000万元打造量子富硒产业园,吸纳社员53户,带动15户贫困户就业。(记者 胡纯波整理)

  郭河镇新合村

  新合村位于郭河镇东部,地处通洲河南岸,455省道穿村而过,距215省道不超过500米,与沔阳小镇相距2公里。2019年被纳入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近年来,郭河镇按照“统一风格、一户一品”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原则,有序推进通洲河沿线民居改造、景观节点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并因地制宜、随湾就湾,引导群众开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着力还原“通洲河畔稻花香,排湖岸边是家乡”的水乡风貌。

  目前,新合村已改造民居50余户,硬化刷黑路面2000米,疏挖沟渠1200米,植树10000余株,流转土地100余亩发展采摘、观光等农旅结合产业。(记者 张曼整理)

  沔城回族镇古柏门村

  古柏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245户、1024人,耕地面积1593亩。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5元。

  该村美丽乡村建设总投资370万元,以四组周家剅为中心,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加速推进柴河沿线生态修复、农户院落改造、道路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完善。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黄金河谷、新村花墙等特色景观,与大汉陈友谅故居、孔明读书台等景点形成互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打造以仙桃市农腾生态种植合作社为依托、以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平台的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集体增收。(记者 陈亚东整理)

  通海口镇熊庙村

  熊庙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绿色引领。按照“党风政风带乡风民风家风”的工作思路,成立积分制银行,发动群众无偿拆棚、出资铺路。目前,群众共出资45万余元用于基础建设,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局面。

  全村流转土地1000亩,成立沔阳鱼米乡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结合“三清三拆三整”开展全域爱国卫生运动,按照农村“四好”公路标准,刷黑升级信合南路、新村大道和通州大道,已完成广场地下管道建设3920米,拆除违建雨棚243处,弱电入地1300米,建筑风貌升级265间,新建人行步道2045米,改造文化墙2450平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100多株。(记者 胡平整理)

  彭场镇共同村

  共同村地处彭场镇中心,村庄规划以彭场镇“非织造小镇”大规划为背景,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凸显区位优势,对村容村貌进行大力整治,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一是开展塘湖清淤,改造小游园,铺设游道、木栈道,搭建风雨廊等。二是进行环境整治,拆除旱厕,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点、旧衣物回收点,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三是建设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健身器材等娱乐体育设施,规划停车位、规整菜园、添置休闲桌椅等便民利民设施。四是围绕文化嵌入,在塘湖周边和风雨廊布景雕塑、宣传栏等,重新粉刷了老大礼堂,绘制以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等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墙。(记者 胡纯波整理)

  排湖风景区排南渔场

  排南渔场185户,728人,养殖面积3180亩。两年来,排南渔场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彩色小镇。

  推行“3+5”河蟹高效养殖新模式。通过分时段分池养殖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河蟹的规格和产量,提高池塘养殖效益、规避养殖风险,更好地调动渔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开展环境整治,将1000米管线入地,通过铺设污水管网,将收集到的污水传送到村口的污水处理终端,经过生物菌种处理后达标再排放;利用房屋门前的空地,成为农户的小菜园。

  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社会化外包模式,按照户分类、村收集、区转运、市处理的要求,将垃圾运到市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焚烧发电,最大限度维持村庄整洁。(记者 晴霄整理)

  沙湖镇彭台村

  彭台村位于沙湖镇西北方向,全村164户、631人, 2010年南水北调郧县46户移民搬迁至此,它成为了典型的移民村。

  彭台村紧握产业发展,引进台湾火龙果种植主体落户。流转土地100亩对移民葡萄基地扩规。以党建主题公园、葡萄文化长廊、村旁小游园等打造一村多点景观,并沿321省道10村联动,全线综合整治、绿化升级近20公里。同时,完善农村饮水工程,全村直饮汉江水;新修通组通户水泥路4.2公里;梳洗沟渠3公里,新增灌溉面积500亩,解决农田灌溉难题。(记者 谢伯康整理)

  西流河镇杜窑村

  杜窑村地处西流河镇东南方向,有11个小组、2250人,耕地面积达5540亩。村里秉承“擦亮底色、凸显特色、追求成色”的建设理念,围绕“干净、整洁、绿色、文明”的目标,整合项目资金500万元,高标准打造之龙路、发展路两条休闲景观带,目前改造房屋71座、植树补绿7000余株,完成下水管网改造、幸福食堂和乡村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投资1000万元,打造李之龙纪念馆、仲梅巷、之龙湖和之龙街等红色系列景观;围绕“产业发展、群众富足”的目标,发展1300亩虾稻特色养殖产业、建设50千瓦的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去年增加村级集体收入8万元,吸纳20名群众参与,帮助12名贫困户顺利脱贫。(记者 胡圣整理)

  陈场镇依湾村

  陈场镇依湾村座落于通州河畔,7个村民小组,2146人,紧邻4A级风景区“梦里水乡”,因陈友谅在此驻兵晾衣而得名“衣湾”,后演化为“依湾”。

  依湾村始终把环境优美、宜居放在首位,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共拆除废弃房屋153间,清理杂物684处,疏挖沟渠6200米。“三清三拆三整”拆出了新形象,同时也拆出204亩耕地,纳入增减挂钩项目。栽植苗木129800株,铺设草坪1.5万平方米。挖掘资源,修缮具有本土特色的老村部,重建擂鼓台遗址,新建葡萄长廊、木栅栏等景观。

  坚持产业带动,心怡家庭农场位于依湾村四组,种植面积520亩,是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仙西旅游带景点之一,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带动成立星政等家庭农场4家,面积1360亩。(记者 鹿丹丹整理)

  长埫口镇五同村

  五同村位于长埫口镇区西北部,属该镇2020年第一季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391户1547人,耕地面积2672亩,以常规种植业为主。2019年底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长埫口镇党委坚持“规划先行”,多次与专家会商,征求多方意见,聘请专业公司编制《五同村建设方案》。坚持群众参与,多次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组织党群代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群众积极性日益高涨,美丽乡村建设氛围和谐稳定。

  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武汉惠民水产合作社等,全村流转土地1200亩,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9万元。为适应产业规模化发展需要,启动黄集产业通道扩宽工程,已完成单边道路硬化及宽幅林1.5万余株苗木栽植工作。(记者 鹿丹丹整理)

  杨林尾镇三合村

  杨林尾镇三合村位于集镇以东,西邻电排河,南有东荆河,南干渠和白沙公路穿村而过,区位优越。该村按照“一心两轴三片区”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毗邻白沙公路,新建600平方米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5000平方米文化大广场,配套相应基础设施。同时,高标准打造两条景观轴。对村级3.5公里南北主干道进行进行改造升级,道路两侧栽植水杉、垂柳;对南干渠进行梳理,两岸种植各类水生植物,铺设草皮,形成一条景观长廊。因地制宜建设“三片区”。利用村民农耕技术,打造集农事体验与田园休闲一体的耕读田园区;修建皮影戏文化园,设置村史馆等,打造文化体验区;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幸福食堂等,打造综合服务区。 (记者 李兵整理)

  沙湖原种场奎阁分场

  奎阁分场位于321省道与352省道交汇处,辖6个小组。开展庭院整治,已修建庭院墙1500米,围木质栅栏1800米,房屋立面改造160户。推进植绿造绿,配套建设村口绿地和小游园,栽植银杏、海棠、桂花、垂柳8万余株。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文化广场,改造人行道1200米。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黄鳝养殖,成立新隆黄鳝养殖合作社,新增养殖面积700亩;支持做大背老皮盐蛋加工品牌。促共建共享。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引导群众主动拆违,号召群众自愿出资修缮破旧房屋;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清洁卫生大评比,实施垃圾分类。 (记者 陈亚东整理)

  九合垸原种场兰园小区

  九合垸原种场坚持规划引领、产业为基、内涵为上,以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绿、治污为着力点,建设美丽环境;以九合兰园田园综合体为着力点,建设美丽村庄;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改为着力点,建设美丽田园。

  兰园小区按照“前面成乐园,后面成游园,房屋成民院”模式,配套九合兰园建设,对周边42户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和庭院整治;亮化和绿化两旁道路500米,打造沿路风景线;推进垃圾分类建设,设置辖区垃圾分类点,培育文明风尚;在毛通线与兰园小区交汇节点,建设景区和社区标志;鼓励指导村民围绕九合兰园,发展民宿及农家乐,促推文旅融合。(记者 胡纯波整理)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