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襄河时评

黄先进:改革开放,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招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1日 来源:荆楚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中国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实践,源自改革开放,源自开拓创新。

  理念创新,是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创新社会治理理念。40年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可以归结为“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这种转变,一靠思想解放,二靠制定法律,三靠依法治理。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到摒弃“人治”思想和法律虚无主义;从集中立法实现“有法可依”,到恢复社会秩序、法律秩序;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始至终贯穿社会治理的求变思维。二是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其转变轨迹,是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会管理,从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想演化。“治理”“管理”一字之变,彰显的是治理理念的创新变革。传统“社会管理”,往往带有长官意志,政府实行包揽式管控。而新型“社会治理”,是充分释放社会活力,政府寓服务于管理,体现的是“社会本位”理念。三是实现“以经济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传统社会治理,是服务于经济中心,通过经济发展“反哺”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物质文化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盈,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目标价值,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向往。

  体制创新,是社会治理的根本要求。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是体制创新。40年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可以归结为“三个演化”:一是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演化。其演化方向,从过去政府主导的单一主体体制,发展成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共治体制。其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法治保障是保证,各负其责、合作治理。政府从传统的社会管制,转化为新型社会管理和服务。二是由“权力治理”向“法律治理”演化。传统的“权力治理”机制,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公权力实施社会管制,带有深厚的“人治”色彩;而新型“法律治理”机制,其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是法律,既包括对公权力的规范,也包括对人民权利的保护。目前,中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维护政治稳定、公民权益保障、矛盾纠纷化解等多门类法律为骨干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三是由“部门治理”向“基层治理”演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亦在基层。传统的“部门治理”,重部门、轻基层,重考核、轻治理。这种治理机制,是不全面、不深入的社会治理。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通过调整工作重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治理正焕发出新的更大活力。

  方式创新,是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创新社会治理,重点是方式创新。40年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式”:一是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会治理的模式,已从传统的说教、管理“两维”模式,演化为自治、法治、德治“三维”模式,如通过网格员“一张网”实现社区自治,依托社区警务(综治)室打通法治“最后一公里”,以家庭家教家风“第一课堂”彰显德治。当前,以“枫桥经验”为时代精髓的“三治融合”,已获得社会广泛共识,成为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二是创设共建共治共享“三共格局”。从单一治理到“共建共享”,从“共建共享”再到“共建共治共享”,这种治理格局的演化,体现治理方式的创新发展。“共建”,是依靠全民共同建设发展,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共治”,是坚持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共享”,是全民共同享受改革成果,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三是打造互联互通互用“三互平台”。传统的社会治理平台,往往依靠人工实施信息的采集、统报、分析、排查、处理、反馈等全程管理。随着科技的创新进步,社会治理开始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用,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平安中国固本强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