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桃新闻

[评论]迸发记者“洪荒之力”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8日 来源:仙桃日报
  时间是衡量价值的标尺。
  今天,第19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在互道“节日快乐”的同时,不禁思考: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场域,记者应如何发力,如何丈量个人有价值的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四力”正是记者安身立命的“洪荒之力”,是记者肩负历史使命、为新时代放歌的力量源泉。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擒蛟龙。”脚力非凡,方能担当大任。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宅男宅女”不适应当记者;满足于“蜻蜓点水”“蝴蝶戏花”,也绝不会成为好记者。新闻工作者要像穆青一样,把“勿忘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养成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不管现代通讯工具多么发达,记者仍须以抵达为天职。走起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感受;在现场,就会有扑面而来的发现。没有“11路”——两条去往新闻现场的腿;没有“00号”——两只善于发现细节的眼睛,仅靠材料、打电话、微信联系或百度搜索,是绝对写不出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的,是绝对讲不好直抵人心的动人故事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眼力敏锐,方能从容不迫。记者的眼力依靠强烈的“问题意识”淬炼而成。要善于抓“两头”结合的问题,像人民日报社记者一样,“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在田间地头找感觉”,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就能写出党报急需的优秀新闻作品;要善于抓“热点问题”,就是老百姓议论纷纷、非常关注的问题,围绕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就能引起读者共鸣;要善于抓时效性强、稍纵即逝的问题,特别是那些突发性事件,只有快采快发才能不失掉新闻价值;要善于抓“以小见大”的问题,太伟大的变动,记者无力表现,但记者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记者不妨做做这一木一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脑力丰盈,方能游刃有余。记者的笔,不仅是记录的笔,而且是思考的笔。而要“思”,就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脑中空空荡荡,凭什么去“思”?“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争做一个有文化的报人。”这是仙桃日报社对记者提出的要求。从近百年的中国新闻史来看,凡是杰出的新闻大家,几乎都是杰出的文化人。从王韬、章太炎、梁启超、张季鸾,一直到邹韬奋、范长江、范敬宜、梁衡等等,这些人都是学养丰厚、才华横溢的文化人。他们的作品尽管时过境迁,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有味道,有的百读不厌。而提高文化修养,加厚文化底蕴,就要多读好书,多看党报,这样,不仅能改变人的知识结构,还能改变人的内涵,改变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笔力雄健,方能掀起波澜。无论是何种传播媒介、何种传播方式,那些直指人心、关注生存的优秀内容,是人类传播的永恒主题。仙桃日报社注重生产优秀内容,进一步改进文风,倡导记者采写视觉新闻、体验式新闻、实录性新闻、调查性新闻、散文化新闻等等,努力改变旧有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无论是主题宣传还是成就宣传、典型宣传,都注重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既有仙桃发展的宏大叙事,也有百姓美好生活的平凡小事,用智慧和真情把精彩的故事讲得更加生动灵动,让《仙桃日报》充满文学味、人情味、哲理味、故事味,为读者吹去清新之风。
  想起了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在《南方的夜》中的一句诗,“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开放”。我想党报记者或许都该如此,在新闻旅途的跋涉中隐藏一份漫长的思考,并最终寻找时机绽放。(丁浩宇)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