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桃新闻

铺就黄鳝养殖好“钱”途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7日 来源:仙桃日报

原标题:铺就黄鳝养殖好“钱”途
——记全国劳模、张沟镇先锋村原党支部书记陈江启
  

  昔日一穷二白,如今已是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追溯张沟镇先锋村的巨变轨迹,村民将功劳归结于他们的领头雁——全国劳模、原村党支部书记陈江启。

  如何让鳝鱼产业释放更大的活力,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74岁的陈江启仍在思考这一课题。

  穷则思变,带头养黄鳝

  1998年,面对农业效益低、农民负担重的现实,时任先锋村党支部书记陈江启一心思考发展出路:“村里除了种粮食,还能干点啥?”

  “我们这里是湖区,能不能养鳝鱼?”张沟镇政府给陈江启指了个方向。当时,全镇无人养鳝。接触这个新名堂,陈江启一口答应:“先锋村就要敢于当先锋。”

  四处打听,陈江启得知洪湖市有人养鳝赚了钱,他当即带人去考察,却扑了个空。返程途中,陈江启无意间看到路边田里有插网养殖。他眼睛一亮,一打听是养鳝鱼,且有一定规模,回村就动员党员、村民代表去参观取经。

  然而,习惯了粮棉种植传统模式的村民,一时难以接受养鳝,一来没本钱,二来怕担风险,迈不开步子。看到大家都在犯嘀咕,陈江启率先吃起了“螃蟹”,当年在自家稻田挖了5口鳝鱼池。

  为了更好地推广,陈江启制定了奖惩措施,激励村干部、党员带头。“只要插一口网,村里就奖50元,不动工的就倒扣钱。”在陈江启的带动下,不少干部群众加入养鳝队伍。

  当年是埋网养鳝模式,工序复杂,劳动力强。陈江启下田发现7组组长陈江云进展拖拉,两人赌气约定3天后再来核查,没料到对方“偷工减料”地把网箱吊在池塘里。本想上前理论一番的陈江启,还未开腔就被打断,“他不服气,不管是埋网还是吊养,只看谁能赚到钱。”

  到了起网时,两种模式一对比,网箱吊养更胜一筹。这一典型让陈江启有了信心,也让村民动了心。村委会还为村民垫资买网箱,没有铺底资金的农户由村集体统一借贷。村民们就此渐渐接受了网箱养鳝这一富有潜力的项目,从不想干到争着养。

  多年摸爬滚打,先锋村已成为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2005年,陈江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三建市场,壮大村集体

  有了产业规模,黄鳝往哪里销?得把市场引进村!早在2000年,陈江启将村部旧礼堂改造成为一个小型黄鳝交易市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地交易。

  三年后,村里又投资扩建黄鳝交易市场,并把营销窗口设到武汉、上海等地。先锋村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购鳝者络绎不绝。

  后来,村里又引资扩建,提升市场档次,改善基础设施和交易功能。总投资500万元的黄鳝交易大市场,吸引全国各地鳝鱼商贩纷纷来此坐点收购。

  如今,先锋村黄鳝贸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黄鳝交易平台。大市场的交易价,基本可以左右中国鳝鱼行情。

  “村里收取交易额8‰作为服务费,这是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先锋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朱传宝介绍,通过兴产业、建市场、抓服务,先锋村不断壮大养鳝产业规模和市场,如今,市场交易额逐年攀升:2005年1.5亿元,2018年3.8亿元,2019年近5亿元,村集体每年收入300多万元。

  怎样激发市场活力,让老板安心收鱼,让农民放心交易?这是陈江启当下最关心的事。他认为交易市场应始终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做好产品,打响品牌,为交易双方创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造福乡亲,绘就致富图

  靠着特色水产养殖,先锋村农民腰包迅速鼓了起来,村里从负债到集体资产日益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00年初,陈江启就着手改建村基础设施,修水泥路、通自来水,安装路灯等全由村里负担,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规划有序,家家盖楼房,户户买小车,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民生保障托起幸福感。“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由村里出资,不用村民出一分钱。”陈江启说。

  已是古稀之年的陈江启,依然发挥余热。对于独居老人吃饭不便、生活寂寞的现状,他向村里积极建言,先锋村成立了“老年互助照料中心”,创办“幸福食堂”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每月只需缴纳200元,其余开支由集体“兜底”。
  尽管产业的交接棒已经传给了下一代,闲不住的陈江启隔三差五就会去基地转转,指导鳝鱼养殖,为后辈提供思路。在他看来,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张钰)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