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回眸
原标题:激荡在仙桃大地的和声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回眸
秋日艳阳下,仙桃田畈烁金,乡野葱郁,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挺进五十强,创成文明城”,成为这座城市时下最激荡人心的号角。
它锚定仙桃的发展方位,标定仙桃的精神标高,凝聚起150万人民的磅礴力量。
2016-2021,一串金色的年轮。五年励精图治,五年不懈奋斗,成就仙桃的精彩答卷与不凡业绩。
定向稳舵、奋楫争先。百万人民凝心聚力,构筑起奋然前行的坚实支撑。
回眸这五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让主心骨更坚定、主旋律更昂扬、正能量更丰沛,为仙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动能。
高扬时代旗帜,凝聚前进力量
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把握战略定力、汲取智慧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11月15日,按照市委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安排部署,各地各部门围绕“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冲刺四季度奋战年目标”主题,集中开展夜学研讨。
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昂扬斗志,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安排了丰富生动的学习计划,科学、全面、系统地推进,学深弄懂悟透做实。
仙桃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思践悟,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市在深学彻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把握战略定力、汲取智慧能力。
入脑入心。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仅2020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25次,其中集中研学15次、专题报告9次、视频学习1次;2021年上半年,充分发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作用,开展8次集中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感悟思想伟力,下发学习提醒8期,督促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认真开展专题学习。全市党员干部认识跟进、学习跟进、行动跟进。
融入生活。理论宣讲生动活泼——组织“两团多队”,全域全覆盖开展宣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去年,为推动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组建18个专业宣讲队,以座谈、交流会、报告会、板凳会等形式,面对面向基层党员群众解读全会精神,宣讲近2200场,覆盖近50万群众。2021年上半年,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系列宣讲活动2300余场,覆盖党员群众60多万人。
成为常态。理论培训形式多样——充分发挥支部主题党日、党校主体培训班、“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阵地作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壮大主流舆论 凝聚信心力量
坚定与党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同向,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仙桃故事
“前方战‘疫’紧,后方生产急。”2020年2月,在防疫阻击战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仙桃,全城动员、科学调度,以战时纪律、战时状态,开足马力、争分夺秒,一手抓科学防控,一手抓医用防护服生产,千方百计保质保量保供应,兑现省委省政府的“军令状”任务。
2020年2月10日,市主流媒体以《仙桃日供医用防护服3万套》《无纺布名城的责任担当》为题,报道了仙桃一手抓抗疫、一手抓保供,“两线”作战兑现保供“军令状”的事迹。
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刊发了《多一分担当 多一件“战袍”》的报道,充分展示仙桃形象、仙桃作为、仙桃担当。
这是一份生动教材。全市新闻舆论战线无畏逆行、执着坚守,彰显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担当, 昭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疫情防控期间,全媒体发布(转载)相关信息15000余篇,为仙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唱响主旋律,以“最强音”为仙桃放歌立言,面对突如其来的特殊斗争和严峻考验,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定地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与时代同步偕行,在守正创新中交出一份合格的使命答卷。
全市主流新闻媒体顺势而为,围绕市委工作中心,策划组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众志成城战疫情》《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集中专项整治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优化营商环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等80多个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全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担当。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开展现场教学230多场,举办“诵读党史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演诵会、“永远跟党走·阔步新征程”群众歌咏展演、“E路心向党 百年赞辉煌--仙桃网友红色寻访”等活动66场,组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系列主题教育150场,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澎湃激情。
成就宣传有声有色。围绕“十三五”收官、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和防汛救灾等一系列大战大考,全方位宣传仙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刊播稿件700多篇。制作《抗疫大考中的仙桃答卷》、《众志成城保安澜》、《小镇大美》等专题片在全市播出,进一步凝聚了全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仙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思想共识。
典型宣传生动活泼。广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的各类先进典型,激励全市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担当作为。举办“感动仙桃·十大道德模范”专题展览,大力宣传抗疫、防汛、创城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评选“仙桃楷模·最美逆行者”,周利荣、田习娇上榜“荆楚楷模”,张志阔被评为“中国好人”。组织抗疫国家荣誉获得者、扶贫干部、道德典型等深入基层,广泛宣讲他们的事迹。
创建全国文明城 涵养社会风尚
城乡处处活跃着“志愿红”,传递出城市的质感和温度
环境洁亮美,秩序畅安和,群众乐滋滋。仁和社区大洪小区居民冯常菊,对自己所居住的小区改造工程,“一百个满意”。
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的冯常菊,说起小区旧貌直摇头,“到处乱搭乱建,排水管网不通,一下雨就淹水,漫过大腿。”她和邻居们曾多次到有关部门反映。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春风吹来,社区悄然变了模样。作为全市老旧小区改造“首试点”,大洪小区于2019年夏天启动建设。拆除违建、重铺地下雨污管网、清理空中“蜘蛛网”……短短几个月,“一点看相都没有”的大洪小区,彻底变了样。
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启动以来,去年有53个小区完成“蜕变”;今年又改造50个老旧小区;明年还将有70个老旧小区改造,已立项申报。
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仙桃打响补齐短板、合力攻坚的创建战役。
截至目前,已打通城乡渠路、博雅大道西延等10多条主次干道“断头路”;新建雨污分流管网10.9公里;对等167处“非”字形路口,进行维修、刷黑;在仙源大道、瑞阳大道、大洪路、锦瑞路等20多个居民呼声强烈路段,建起189处无障碍坡道……一系列人性化的细节,传递出城市发展的温度。
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志愿服务到市民身边,文明花开满城香。
“请您往后退一点,注意安全。”清晨,黄金大道与汉江路交叉路口,穿着红马甲的文明交通志愿者,劝导上班高峰人流。
徜徉街头巷尾,漫步游园广场,总能与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不期而遇。一抹抹流动的“志愿红”,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精神轮廓。
推进志愿服务与文明创建有机融合,全市29.2万名志愿者踊跃参与六联六包、文明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城市注入实时感知的幸福温度。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成了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15个,实现了市、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并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点单系统,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群众通过手机、电视在线“点单”,系统实时“派单”,志愿者“接单”后开展线下志愿服务活动。2021年上半年,通过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项目482条,开展活动1254场。
“让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成为群众参与的过程,让更多群众享受文明创建的成果。”推进“细胞创建”,进一步完善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体系,持续开展最美家庭、最美退役军人、仙桃楷模、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建设一批仙桃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涵养社会风尚,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氛围更加浓厚。
构筑硬支撑 温暖群众心
以红色文化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11月26日,城南,刚建成开放不到一个月的市群众艺术馆里,笑语欢歌,乐声阵阵。100多位中老年市民朋友,尝鲜体验他们的“新家”。
4层、4300平方米的群艺馆内,剧场、多功能展厅、合唱教室、舞蹈排练厅、弦管乐培训室等一应俱全,每层楼还有专门的休息区、化妆间。葱茏的绿植衬着宽敞雅致的空间,让人感觉养眼舒心。
“对比旧群艺馆,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几个老票友,这些日子天天来。”热爱京剧的甘桂香,从60岁加入市京剧票友协会,至今已唱了10年。“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还能在这么漂亮的场馆里自娱自乐。”她欣喜不已。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仙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好的“硬件”支撑。
近几年,持续加大市、镇、村三级文化场馆(站)建设,在南城新区投资新建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四馆合一的市文化中心。升级改造胡场、陈场、三伏潭等7个乡镇文化站;新建136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初步搭建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标文化强市各项指标,回应群众呼声,仙桃“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努力强基础、补短板。对陈友谅纪念馆、沔阳名人馆、胡幼松烈士纪念馆等城乡文化展馆,进行持续化、常态性维保完善;对老图书馆启动装修升级,让广大市民“借书有去处,读书有环境”;对点状分布的150多个镇村级文化站,不断优化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风吹呀杨柳条条线……”11月6日傍晚,陈场镇左桥村文化广场上挤满村民。台上沔阳花鼓戏《站花墙》唱得动情,台下数百观众看得有味。这是市花鼓剧团“戏曲进乡村”活动现场。近五年,全市“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共送演500多场次,覆盖全市城乡600个村居和100多所中小学校。
让城乡群众零距离、高频次接受文化“浸润”,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常年组织“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邀来省老年艺术团、邻市及本市文艺团体,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巷,用唱红歌、演小品、歌舞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把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持续不断洒向群众心间。仅2020年至今,我市就举办“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280余场次,惠及群众20余万人。近两年仅“送影下乡”就播放公益电影4000多场,呈现“一年四季不断档、全市城乡全覆盖、节目精彩有看点”景象。
持续发力文艺创造。市演艺中心编创的音频节目《小城大爱》唱遍彭场防疫物资生产车间;《大爱的力量》等11幅作品入选学习强国;新排演的大型红色革命题材现代花鼓戏《胡幼松》成功入选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展演剧目。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好声音”频传。全市7个重点文旅项目顺利复工复产后累计完成投资28.6亿元。目前数字乡村、智慧停车、智慧教育、仙桃区域云影像、诚信动态管理云等5个项目成功达成合作意向,意向总金额7亿元。全市的文化产业实力持续增强。(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李兵 胡圣 胡平)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