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逐蜜路 守心促蜂兴——记市农技协副理事长、市洪兴养蜂专业合作社法人张乐庆
人物简介:
张乐庆,54岁,市农技协副理事长、市洪兴养蜂专业合作社法人。1997年进入养蜂行业,28年来,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热心淳朴的性格,影响带动着两代数百名蜂农,将“甜蜜的事业”守稳做强。目前他的合作社每年兜底收购全市70%以上蜂产品,收购总量约2000吨,绝大部分出口国外。
这些日子是蜜蜂繁殖迭代的窗口期。张乐庆结束一年奔波,在家中休整。2月27日,记者在仙桃大道中段他那小而雅致的“吴氏蜂蜜”展示店里,听他讲述近30年来的“甜蜜”故事。
溯蜜源,一路繁花
早年,我市的蜜产业红红火火。因蜜源丰沛、效益好,高峰期时全市有300多家蜂场。“那时候油菜花开得能淹了田埂,一年三季紫云英、益母草、红蓼等不断茬地开,养蜂人骑着农用三轮车运蜂箱……”随着时代的发展,蜂农们不再守在家门口,而是踏上迁徙之路,全国各地赶花期。
从湖北到河南,再到陕西、河北,甚至黑龙江、内蒙古、海南岛……外行人眼里的“浪漫赶花”,其实极其辛苦:每次转场,都得靠人力将百余箱、每箱重近百斤的蜂箱搬上卸下安顿好。且要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因为蜜蜂禁不起太久的颠簸,“每搬一次家,就像蜕层皮”。至于被蜜蜂蜇伤、风餐露宿,更是常态。
老一代养蜂人凭着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格,经受住了“农产品最严苛”的检测,早在25年前就将溯源品控做到了“基本免检”。全市70%左右蜂蜜出口日本、欧美等国家。在全国蜜源地“白名单”上,仙桃榜上有名。
守蜜业,初心如磐
最近10多年,由于蜂农年龄结构老化、蜂产品价格波动大等原因,全市蜜产量一度下跌明显,蜂行业徘徊在寒冬。张乐庆是市农业农村局下辖蜂业管理站的技术骨干,后来因为改制,他于2010年牵头成立市洪兴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50多名养蜂户抱团发展。
2020年价格跌到谷底,且持续了9个月不见回暖。为了让大家安心,张乐庆顶住压力自掏腰包建起冷库,兜底收购滞销蜂蜜;2024年元月,他冒着大雪极寒天气,将政府专项拨给的崭新帐篷、摇蜜机、盛蜜桶等物资,挨家送到172户蜂农手上;请来福建农业大学教授开办班轮训,把“土把式”们全部培训成持证上岗的“新农人”……“好几次我都动了改行的念头,是老张的热情和能力感染了我,让我又看到了希望,老张就像我们的定海神针。”西流河镇养蜂大户温师傅说,没有老张,好多蜂农连检测报告都看不懂。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也肯定张乐庆,“蜂产业虽说‘小众’,在农业板块却必不可少。仙桃的蜂产业能有今天,老张功不可没。”
很多蜂农都记得,2020年疫情期间,因道路封控食物紧缺,好多蜂场的蜜蜂都饿得奄奄一息。张乐庆克服重重困难,买到“口粮”,又开着小货车城乡穿梭运送发放,保住了所有养殖场。
畅蜜路,春暖花开
近些年,部分年轻人也加入到养蜂队伍。张乐庆带出的18个徒弟中,有5人成了市级技术能手。在他们眼里,张老师技术过硬、真诚善良,是值得信赖的好兄长。
“明年蜂场怎么调整”“老王家最近遇到蛮大的困难”……大至官司纠纷、小到家庭矛盾,蜂农们遇到事,下意识都会求助张乐庆。“他就像我们的‘领头蜂’,跟着他走,有底气有信心。”通海口镇蜂农秦师傅说:“我们都看着老张在,他确实很了不起。”
张乐庆却觉得,“一切都是跟着心走”。在他眼里,蜜蜂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上万年,是非常神奇的小生灵,因此它们用全部的生命热情酿出的纯绿色健康产品,是值得被人们所看见和喜爱的。同时,他始终保持对国家政策的高度关注,用心研究所有关于“农业”“农村”“农产品”的宏观部署。初心加理性,使他的追蜜之路一直走得从容稳健。
他热爱学习、重视科普,常举着蜂巢向周围人讲解:“蜂王浆里的葵烯酸能修复肝脏,花粉里的酶类能抗衰老,咱们的蜂蜜,真的是‘液体黄金’!”这些年,亲友们口耳相传的“静子家的蜂蜜”零售量逐年攀升,不少人成了他的“铁粉”,还有人跨省订购,“老张家的蜜,尝一口就尝得出良心。”
因良性示范带动,现在全市172家蜂场的标准化生产率,已由20年前的40%跃升至95%。这些蜂产品绝大部分由洪兴合作社收购,每年销量稳定在2000吨左右。
“我就盼望庄稼能少打农药,给蜜蜂留条活路……让我们的蜂产品更环保更健康。”说起新一年愿望,张乐庆微笑着憧憬。(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胡平)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