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件事就干到最好”——记市环卫局仁和桥垃圾中转站操作员杜大运
“大家排好队,安全第一,栏杆起来了再倒。”在仁和桥垃圾中转站,这是操作员杜大运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总是不厌其烦,大声但和气地反复提醒每一位收灰车司机要注意安全。
仁和桥中转站是我市大型垃圾中转站之一,站内的垃圾压缩量日均60多吨。每天早5点开门,晚9点关门,一年365天一天不落。
设备不停,作业不止。对在中转站干了10年的杜大运来说,全年无休、忙得团团转已是常态。
尽管如此,杜大运觉得很值得。“都说我们这个站,倒灰不打拦路板,卫生也搞得好,干得蛮有劲的。”
操作熟练的行家里手
垃圾中转站,是城区垃圾运往垃圾发电厂的枢纽,各社区居民的生活垃圾经过专人收运后,集中倒入站内的专业设备,经压缩后再由车辆转运,用于焚烧发电。
中转站操作员,正是垃圾中转压缩的关键岗位。操作员长期与压缩设备打交道,既要熟练操作和维护压缩机械,又要维护好站外的倒灰秩序与安全,需要人极为细致、不怕脏累。
在同事们眼中,杜大运就是这样一位胆大心细、灵活机动的行家里手。
“想吃这碗饭,就是要过细。”站在操作台前,杜大运详细介绍,“虽然是站在狭小的操作室,但必须手眼并用,时刻关注入料口和整个站内外的情况。”
凌晨5点开始至上午10点多,是倒垃圾的早高峰。垃圾收运车一辆接着一辆,她一边娴熟地操作控制台上的按钮,一边指挥垃圾收运车安全精准地把垃圾卸进垃圾池进料口,再提醒车辆有序驶离。在她的操作下,压缩设备一遍遍升降,垃圾被压扁压实,方便专业车辆运输。
等到垃圾收运车稍微少些,她又拿起扫帚,把进料口周边、压缩机器下溢撒的垃圾再次扫入池子中。
“像设备上还有几个水槽,排压缩时的油污,就等到交接班的时候清理。”谈及机器设备的操作,杜大运眼睛发亮,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流程。“维护机器就和打扫家里油烟机一样,每天都不能断,不然油污堆积,会影响运转效率。”
工作中,杜大远总是愿意承担得更多。她不仅操作专业又熟练,卫生更是做得极其细致,从操作室的卫生、玻璃窗,到站内外设备和场地的消杀冲洗,她从不遗留一处。同事们对她赞不绝口,都说仁和桥站“离不开她”。“每当有了新手操作员,都会交给‘老杜’带,她带出来的人领导放心,都很过细,不会出错。”同事说。
风雨无阻的“坚守者”
看着中转站运转有序、干净整洁,杜大运觉得很有成就感,但“也有难熬的时候”。
入夏以后,气温一天比一天升高。机器运转散发热气,操作室温度往往比外面更要高上几度,闷热难耐,风扇吹出的风都是热风。杜大运把毛巾打湿挂在脖子上,待到操作间隙擦汗,缓解暑热。
“冬夏是最难熬,冬天机器更加冰冷,夏季‘蒸汽’又太热,气味也更浓,操作室一般人很难待得住。”杜大运皱了皱眉,转而又笑着说,“熬过去就好了,我现在干了10年,早就已经习惯了。”
每到节假日,也是杜大运最忙的时候,最高峰时一天超100吨的压缩量。遇到恶劣天气,例如大雪封路、道路积水等情况,她从来没有一丝抱怨,而是和同事们做好准备,等到道路畅通后,加班加点进行处理,不让垃圾堆积。
6月10日,仁和桥中转站设备更新,站点预计停运月余。杜大运和同事一边守好站内的环境卫生,一边到相邻的气象局站点帮忙,没有一句推脱。
杜大运家住得远,每天要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上下班。但工作多年,从来都是风雨无阻,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不曾迟到一次,也不曾出过一次差错。她的想法简单而朴实:“干一件事就干到最好。”(仙桃周刊融媒体记者 邓律)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