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夏夔:救国甦民愿献身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来源:仙桃日报

  “民贫国弱意难平,救国甦民愿献身。踏破沙场人已老,青烟一缕是丹心。”这是一名革命军人在80多岁的弥留之际,写下的诀别留言,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家国情怀。

  夏日的北京怀柔铁军纪念园,苍松翠柏掩映。这里,存放着取自全国36处新四军抗日征战地的红色热土。纪念园一角,矗立的红色墓碑上,深深镌刻着这些饱含深情的字句。

  丹心镌刻在此,英魂长眠于此。墓碑的主人,名叫夏夔。诀别留言,字字珠玑,是他投笔从戎、救国甦民的生动注脚——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参加新四军,多次参加反日伪“扫荡”、重建洪湖抗日根据地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中原突围”;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军区汉口军分区副司令员,基建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获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在沔阳县城震旦中学求学的夏夔被迫回到沙湖镇皮条洲村家中。他目睹敌军、土匪抢掠骚扰,家乡父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沙市、宜昌一带尚未沦陷。1939年,父亲送夏夔到松滋刘家场庆贺寺的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上学。这所学校名义上是国民党政府“官办”的,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争取和培养青年学生的革命学校。

  学校训育主任史林峰来自延安抗大,他根据《论持久战》《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在敌后》等书籍编成“抗战知识”讲义,向同学们传播革命思想。那年的寒假,夏夔留在学校和一些家在沦陷区的师生一起过年,大家在一起“指点江山”,分析抗战的形势和前途,讨论时代青年的理想和使命,探索中国的未来。

  抗日救国的澎湃之情,在这位热血青年心中久久激荡。1940年3月,夏夔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担任了附中部学生党支部书记,还当选为全校学生自治会总干事。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奉组织之命,转移到鄂豫边区参加新四军,加入到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行列。

  当年11月,夏夔奉命转移到天汉湖区,接着又南渡襄河,在汉阳北部开辟新的根据地,这里原是敌我犬牙交错的游击区。年方17岁的夏夔被分配到嵩阳乡任区委书记,以当地小学教导主任的身份作掩护,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群众工作。

  “当时我们就活动在敌占区,危险随时会来,每天都做好了为国家去死的准备。”夏夔的女儿夏鹄回忆说,中学时期,父亲经常跟她和哥哥弟弟们讲起年轻时的抗日经历。

  有一次,夏夔去区里开会,光秃秃的大堤上迎面来了一小队日军。当时夏夔虽然穿着便衣,但身上带着枪,根本过不了日军的盘查。于是他扭头就跑,看到一口废弃的砖窑就钻了进去,又从窑的另一个口子出来接着往下跑。此时,他看到路边长着一大丛茂密的荆棘,就一头钻了进去躲藏起来。日军追到窑上看了看没有人,对着这丛荆棘开了几枪,用刺刀随意捅了几下。夏夔躲在荆棘丛里一动不敢动,子弹和刺刀落在身旁也不敢有任何的躲避动作。日军见没有动静,就走开了,夏夔有惊无险、死里逃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武汉周围敌军比较空虚,新四军第五师主力乘机发起了三打侏儒山战役。在战役过程中,夏夔负责动员嵩阳乡的群众积极参战,搬运战利品,并带领部分年龄较大的学生在新收复的敌占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峥嵘岁月如流水般静静远去,但回忆起这些波澜壮阔的抗战往事,夏夔如数家珍。2009年6月,本报记者在北京采访夏夔时,他也道出了一段新四军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

  1944年5月的一个下午,游击队员带着一个身穿飞行服的碧眼金发的青年军人,来到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襄南指挥部驻地江陵县赵家垴。当时夏夔任指挥部秘书,他用自己早年在学校学的一点英语单词,结合手势和他攀谈,得知他叫莱威士,美国第14航空队的飞行员,他驾驶战斗机掩护轰炸机群轰炸在武汉的日军军事目标,但在返航途中被日军高射炮击中油箱,不能继续航行,只好跳伞,幸好被当地农民救起来。

  为了这位美国飞行员的安全,当夜指挥部机关转移到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庄。受组织派遣,夏夔与莱威士同住在一个农民家里,他们每天用手势和英语单词交谈。夏夔告诉他:“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毛泽东、朱德是我们的领导,我们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我们是你的朋友。”他指着夏夔“N4A”的臂章说“New Fourth Army”,这是夏夔第一次听到新四军的英文名字。

  一周后,莱威士要返回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走之前,他交给夏夔一封信,以便再碰到遇袭的其他飞行员方便沟通交流。几天后襄南指挥部营救了美国飞行员戈瑞格,接着又营救了美国飞行员本尼达。夏夔出示这封信给他们时,他们两人都很激动,并连连夸奖莱威士考虑得周到。这些美国飞虎队员均得到了新四军的精心照顾。

  2002年5月,本尼达来中国时,专门到北京与夏夔见了面。他告诉夏夔,莱威士还健在。本尼达2010年曾携家人来中国,由夏夔精通英语的夫人张菊生为他担任翻译。本尼达去世前,将珍藏半个多世纪的李先念的戎装照送给夏夔,感谢中国人民对他的救助之恩。

  2006年5月,张菊生将夏夔收集的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在敌后营救美军飞行员的相关资料,编译成《营救美国飞行员》自费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夏夔长期在部队工作,是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夏夔离休后,积极发挥余热,撰写回忆录,关心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他非常关心家乡发展,2005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向仙桃市图书馆捐赠4000多册图书,其中有马列原著珍藏版本,及珍贵的中共党史、军史专著等。

  2024年6月,北京仙桃企业商会举行“纪念夏夔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主题党建活动,仙桃家乡代表、夏夔子女及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等参加,共同缅怀夏夔同志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学习他矢志不渝追求革命真理、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盛夏时节的皮条洲村,稻荷飘香,岁月静好。这是15岁那年,夏夔离乡求学、投身革命时所梦想的场景。正如他在诀别留言中的希冀:“原知一死万皆空,但愿江山代代红。他日泉台望故国,红旗依旧舞东风。”(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胡纯波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夏夔之女夏鹄)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