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水清:一张烈士证背后的红色传承
7月21日上午,西流河镇杜窑集镇的一扇木门“吱呀”开启,82岁的马梅香迎了出来。这位革命烈士马水清的小儿子引着记者进屋,客厅木桌上很快铺开一张塑封的《革命烈士证明书》——1983年的油墨已泛出旧黄,塑封膜边角磨出细密的毛痕,可“马水清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这行字,仍像炭火般灼亮。
“这证我翻了快四十年,指腹磨过这行字,就像摸到父亲的手。”马梅香指尖在塑封膜上轻轻打圈,指节因常年劳作有些变形。他没见过父亲,所有印象都来自母亲的絮叨:1913年出生的马水清,年轻时是当地出了名的硬汉子,“壮实得能撂倒四个人,那身功夫是偷学来的”。母亲总说,少年马水清总蹲在教场草垛后偷学武艺,教员逗他要“学费”,他真抱来鸡窝最金贵的老母鸡,“就这么换了一年功夫,后来谁都知道马家有个有血性的后生”。
1942年的一个夜晚,成了马家命运的转折。那时马梅香还在襁褓,后来从哥哥马桃智生前的讲述里,才拼凑出父亲离家的模样:“穿深色长衫的父亲在院里站了会儿,摸了摸院角的老槐树,没说一句话就走了。”因被军阀诬陷偷麻将牌,自尊心极强的马水清决意参军,后来成了天潜沔游击队手枪队队长。“他是带着气走的,更是带着骨气走的。”马梅香声音沉了沉,指尖在桌沿无意识地蹭着。
“父亲摸枪支像‘夜老虎’!”老人忽然提高声调,眼里泛起光。乡邻们总说他带队时胆子比石头还硬——国民党部队驻村时,他带着6人顺水沟摸进后门,先打灭油灯,再朝屋顶瓦片开枪搅乱阵脚,“趁乱扛走十条枪”;最多的一次,竟弄回一百多条。
1944年8月洪湖青滩口的枪炮声,成了永别的号角。31岁的马水清在袭击日军巡逻艇时中弹牺牲。同村90岁的李光煊至今记得:“那晚八个战友抬着棺材回来,他娘扶着门框哭到直不起身,全村人都攥着衣角抹泪。”组织送来的100块现洋,后来成了马家8亩田的本钱。村民们念着他的好,特地在村里立了块纪念碑。
“共产党没忘了我们,如今每年有一万元抚恤金,村里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马梅香说时,指尖在桌沿轻轻叩了两下,节奏轻缓却有力。
红色的根早已扎进后辈心里。马梅香给儿子取名“红兵”,“‘红’是红军,‘兵’是当兵”。身为西流河二小副校长的马红兵,总把爷爷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要让他们知道,英雄不是课本里的铅字,是真为国家把命豁出去的人。”
阳光斜斜扫过桌面,给烈士证镀上一层暖光。马梅香捏着证书边角对齐折痕,轻轻放进柜子最底层——这个动作,他重复了四十年。(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胡圣)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