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梳妆”的人——市环卫局清杂车驾驶员杜四军小记
搬运重物时肩扛手抬,化身“搬运工”;清理杂草枯枝时挥锹舞叉,当好“清洁工”;转运大件垃圾时规划调度,做好“清运工”……在市环卫局,清杂车驾驶员杜四军不止于“握方向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同事们都亲切喊他“杜师傅”。
7月25日清晨6点,小寺垸路的市环卫局机扫所院内,记者见到杜师傅时,他正绕着清杂车做例行检查:查看轮胎气压、机油刻度、水箱水位、线路接头,动作熟稔,一处不落。
3年前,这位老司机转身扎进城市清杂一线,方向盘从“跑长途”换成“扫街巷”,不变的是对“路”的熟稔,和对“责任”的较真。
清杂现场的“多面手”
“流潭南路堆了成捆布条,堵了半条路!”工作群里的定位刚弹出,杜四军脑中已画出最优路线。拐过两个巷口,铁皮箱旁的服装边角料像座小山,他跳下车,喊上两位副工:“戴手套,搭把手!”
三四人合力才能拖动的废料捆,在车厢上下接力中逐渐“瘦身”。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在工装后背洇出深色水痕,脸上的灰尘混着汗珠往下滴——半小时后,小巷重新露出整洁的路面。
“开了30年车,仙桃的街巷早刻在脑子里了。”杜四军笑着说,哪条小道能抄近路、拐角得提前倒车,他闭着眼都能说清。但他从不止于“驾驶员”的身份:搬重物时是“搬运工”,清枯枝时是“清洁工”,遇突击任务时是“突击手”。“大家一起干,效率才高。”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片区保洁员们总说:“找杜师傅,随叫随到,从不推脱。”一次暴雨后,居民楼后积了半人高的淤泥杂草,他带着铁锹挖了两小时,直到把排水沟疏通才离开。
杂乱现场的“调度员”清杂现场像“战场”,杜四军总能拿出“作战图”。
“先重后轻,先大后小,绳子勒紧了才踏实。”他指着车厢里码放整齐的杂物解释:床垫、旧柜子这类大件先放平,枯枝杂草往后挪,最后用绳索捆成“铁疙瘩”,确保沿途不掉一粒渣。高温天里,他和同事攥着发烫的绳索,手上勒出红痕也不停:“掉一点,就是给城市添堵。”
安全这根弦,他从没松过。车停路边,应急灯先亮,反光锥桶“咚”地落地,划出一圈警戒区;出车前查轮胎、看线路,是雷打不动的规矩。有次他听出传动箱异响,当即上报检修,发现十字轴已磨损——这个“敏锐”,避免了一场可能的路上故障。
驾驶室里的“百宝箱”总备着锥桶、铁锹、叉子,像随时待命的武器。“突击任务来了,早到一分钟,现场就少堵一分钟。”他说。
暮色渐浓时,杜四军把最后一车杂物送进发电厂,回车场再绕车检查一圈,拍了拍车头:“老伙计,明天接着干。”
车窗外,路灯亮了,街巷干净得能映出光。这光里,有无数个“杜四军”的影子——他们握着方向盘、挥着铁锹,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城市最踏实的模样。(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黄芸 通讯员 邵帅)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