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槐:从赤卫队员到开国将军
暑假的仙桃八中,没有了往日的琅琅书声,显得格外宁静。两栋教学楼之间翠竹掩映,一座墓碑静默伫立,蓝色碑额内黄底映衬下的红色五角星依然鲜艳,“中国人民解放军周树槐将军之墓”十四个金漆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熟悉的旋律,曾伴随多少人的成长。而电影《洪湖赤卫队》中主人公队长“刘闯”的原型就是周树槐将军。
周树槐出生于彭场镇沙岭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幼丧父兄,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帮地主做长工撑起全家的生活。周树槐家距离洪湖岸边不足100公里,为反抗地主和土豪劣绅,1927年他参加了农民协会并组建了“洪湖赤卫队”。
“我只见过外公两次,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彭场镇卫洁防护创始人赵炎春回忆道。
赵炎春第一次见周树槐是在1961年外公回乡时,当时年幼的他只记得和外公在剧院看戏,被温暖的军大衣紧紧包裹。第二次见面时,赵炎春已经27岁。
“外公的两排假牙、两侧脸颊的弹孔、右耳的撕裂伤口,都是他荣耀的‘军功章’。”1982年,赵炎春去往成都出差近半个月,住在外公周树槐家中,每晚外公外婆都会给他讲过去的故事。
彼时年轻气盛的赵炎春对老两口的故事不以为意,直到外公脱去上衣,遍布的弹痕将赵炎春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天晚上外公带了些钱回来给外婆,让他们不用再等他了。”1930年周树槐参加了工农革命军,彼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四处搜捕他。周树槐偷偷回到家安顿妻儿和母亲,喝过母亲准备的壮行酒便毅然踏上革命的道路。
初入革命队伍的周树槐,因其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被调任“掌旗官”,每次战斗,他总是冲锋在前,引来敌人密集的火网。子弹呼啸而过,旗面被打成碎布,旗杆断成一截又一截,周树槐就用手举着红旗率先冲上敌人的阵地。
第一次长征期间,时任团长的周树槐带领部队来到六盘山,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粮食见底。望着蜿蜒的盘山路,彼时40多岁的周树槐一屁股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让两名警卫员离开,不要再管他。
当周树槐在饥饿中醒来,两个年轻人捧着两个小南瓜。大受感动的周树槐在和警卫员分吃南瓜后恢复了斗志,最终带领部队成功突围。
1946年中原突围时,周树槐的部队突围失败,被困四川峨眉山数月。期间周树槐的部队都被打散了,他和几名战士们用钢盔作锅,顽强坚持到援军到来。
获救后的众人全都瘦得脱了像,身上的衣服扔进火堆,立即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这是衣服里的虱子被火灼烧爆裂的声音。赵炎春说:“当时讲到这里,外公想起了自己牺牲的战友,边讲边流泪,说那是他最艰难的一战。”
“外公最痛心的事,就是他母亲去世时没能陪在身边。”解放战争期间母亲病逝,因通讯不便,还在外带兵打仗的周树槐未能及时收到消息,等他骑马赶回家乡,母亲早已离世,而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1978年,经军委批准,特在原成都军区后勤部所驻的西校场大院中心,给周树槐安排了一座独门大院安度晚年。1984年,周树槐81岁高龄时,老领导廖汉生去看望他,当即赠诗一首:古稀今不稀,八十未足奇;九十不算老,百岁尚可期。
“我们正在计划,将外公的墓搬迁至烈士陵园。”赵炎春说。最初周树槐墓碑立在仙苑酒店旁,后因酒店建设需要搬迁至幽静的流潭公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八中校园的建设,这块承载着往事的石碑,静静地伫立在青春蓬勃的校园里,与书声相伴,与少年们的脚步交错。
如今,在仙桃八中的校园里,周树槐将军的故事仍在流传。每当秋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又在吟唱那首熟悉的歌谣:“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陈亚东)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