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应“烤”护秋粮——全市抗旱一线探访
一场持续的旱情正在“烤验”水乡大地。
出梅后,我市持续遭遇高温少雨天气,累计降水量仅75.2毫米,较多年同期偏少67.4%,且汉江水位、流量大幅低于去年同期,全市部分乡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一场高温下的抗旱保粮战全面打响。
当前正是中稻孕穗抽穗需水关键期,连日来,记者走访泵站引水、农田打井抽水、区域调水现场,探访“找”水抗旱一线。
筑坝提水
8月6日上午,烈日当空,城区欧湾闸口数台翻斗车、推土机、挖掘机“配合”作业。汉江畔,一条长100余米的弧形土坝逐步向中间合拢。
“抢时间就是抢水,我们两端同时施工,24小时作业。”排湖泵站工程管理局副局长范辉介绍,土坝合拢后,快速架设50余台临时抽水泵,将汉江水抽到泵站进水渠,向通顺河补水。
为什么要打坝?记者了解到,截至当天上午8时,汉江仙桃站水位22.69米,流量485立方米每秒,远低于往年同期。进水渠水位过低,我市沿江各引水泵站“望江兴叹”,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徐鸳泵站是我市最大引水泵站,今年持续运行150余天,引水2.85亿立方米。“4台机组,勉强开了1台。”泵站负责人严晗介绍,旱情当头,机组又严重“喝不饱”,只能超低水位运行。“能引一点是一点。”
北坝泵站今年引水超过1.1亿立方米,同样“无奈”。由于汉江水位持续走低,半个月来,机组长期在最低水位以下运行,上午已经被迫停机。
目前,水利部门常态研判汉江水情,一旦上游来水增加,沿江泵站开足马力引水。同时,制定了泽口闸、徐鸳闸、欧湾闸、北坝闸等打坝抽水预案,随时做好汉江水位进一步过低,徐鸳泵站、北坝泵站被迫停机无水可引时,启动打坝抽水准备。
打井抽水
在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千桥基地,大片水稻绿意盎然,偶有白鹭掠过。田埂旁,机井跃出汩汩地下水,在沟渠曝气后,再灌溉入田。
“目前水稻正常分蘖,长势很好,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合作社负责人陈树说,6月末收完小龙虾后,他们在千桥基地种下2800亩中晚稻,没想到与干旱“不期而遇”。
“本可以把大渠的水都抽进来,攒着慢慢灌,但下游的农户怎么办?”合作社“向下挖潜”,在各基地打井40多口,保障了稻田灌溉用水,避免与下游农户“抢水”。
祥宇合作社所在的剅河镇是粮食生产大镇,主要水源来自南干渠和通顺河,汉江来水少,自然是“大河无水,小河干”。面对旱情,镇里组织群众打下8寸大井51口,3—4寸小井355口,每天可抽水53万立方米,一次轮灌6天可覆盖农田7.5万亩。
在千桥村,村里自筹资金6万元,新打3口机井,并启用闲置自来水厂水井,覆盖6个村民小组、1200多亩农田,满足稻田灌溉用水。
南水北调
正午,位于郭河镇的联丰泵站,两台灌溉泵轰鸣,一刻不停向内垸抽取东荆河水。
“人热一点没什么,只要有水来。”屋内高温、闷热,泵站站长王明满头大汗,来回巡检机组运行情况。“这些水宝贵得很,还得向北支援。”
除了满足郭河、张沟等沿线乡镇灌溉用水外,联丰泵站所引的水,还需“长途跋涉”到通顺河。
本轮旱情中,最北的汉江水位低,最南的东荆河“情况稍好”。市水利和湖泊局防汛排涝抗旱科科长汪良杰介绍,基于“北部水少”的市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出“南水北调”。
所谓“南水北调”,就是调度东荆河沿线姚嘴泵站、邵沈渡泵站、冯家口新闸等闸站向南干渠和通顺河补水,并适时采取二级提水方式引通顺河水源向北部三伏潭、剅河、胡场、彭场、西流河等镇办提水抗旱,将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
据气象部门预测,9日晚至11日我市大部有中雨到大雨、局部暴雨。目前,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导各地抢抓降雨有利时机,采取蓄提引灌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不等不靠打好抗旱主动仗。(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胡纯波)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