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9日 来源:仙桃日报

原标题: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听西流河镇八旬老党员冯常年讲述——

          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

  西流河镇胡家台战斗纪念馆,抗日英雄纪念碑傲然矗立。

  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游客,排队走进纪念馆,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前,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西流河,这片镌刻着光辉印记的红色热土,孕育了无数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如何让历史回响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在当地,年过八旬的老党员冯常年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给出答案。

  守护红色热土擦亮家门口的“红色讲堂”

  “西流河有10多处红色遗址,李之龙故居、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胡家台抗战遗址……每一寸土地都浸着热血。”说起家乡的红色家底,冯常年的眼睛泛起光亮。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他,早已将这些红色遗址视作不可替代的“活化石”。

  尽管身体抱恙,今年81岁的冯常年一直在“连轴转”——为胡家台战斗纪念馆提档升级注解、整理史料、核对细节。在他看来,家乡的一件件文物、一处处旧址,甚至是一条条小道,背后是一段段真实、生动的革命故事。

  “家乡的红色故事一直是老人们口口相传,如今,了解那段历史的老人一个个离开了,再不抢救挖掘,很多故事就要随老人一起走了。”他说。这份紧迫感,正是他投身红色文化建设的初心。

  2011年至2016年,胡家台抗战遗址和李之龙故里纪念建筑群相继动工。年届古稀的冯常年成了工地上最忙碌的身影:白天跑部门协调物资,晚上对着史料核对建筑细节。

  工地上,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帮工”,可这“帮工”比谁都较真——解说词要精准到每个标点,展示的文物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哪怕是一砖一瓦的摆放位置,他都要反复确认是否符合史实。

  踏遍山河掘“宝”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

  笔挺的中山装、鲜红的党员徽章、腰间别着扩音器,这是冯常年讲解时的标配。“胡家台战斗谱写了一曲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英雄壮歌。战斗中,敢死队员的壮烈牺牲、村民百姓的毁家纾难,无不彰显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反抗侵略的伟大精神……”讲到动情处,他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着衣角。

  “讲解不是复述历史,而是传递精神。”这是冯常年的“讲解哲学”。为了让故事更鲜活,他曾四次赴武汉查档案,两度南下广州、长沙寻访先烈后人,先后奔赴安徽金寨、湖北红安等地,重走革命先烈们曾走过的路,感悟那段峥嵘岁月。

  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冯常年经历的挫折并不少。听闻李之龙侄孙女家中珍藏有先烈家书,他立马动身赶往武汉。可初见时,对方眼里满是警惕与犹豫:“这些信是家里的念想,祖辈的字迹,哪能随便给外人看?”

  冯常年没急着说服,只是坐在李家客厅,慢慢讲起李之龙的革命事迹——讲他在黄埔军校的热血抱负,讲他在白色恐怖中的坚守,讲这些散落在历史尘埃里的细节对后人有多珍贵。两天后,这位先烈后人终于深吸一口气,将一沓泛黄的书信交到他手上:“这些信,该让更多人看见。”

  十余年间,他收集到10多件李之龙书信真迹、近百件革命文物,新四军侏儒山战役及胡家台战斗回忆录10多篇,更攒下了厚厚20本笔记。

  从“研红”到“传红”革命记忆薪火相传

  从2014年第一次拿起话筒,冯常年累计完成数千场讲解,接待游客数万人次。从每一位访客的感动中,他看到了“红色资源”的深远意义——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直击人心的故事。

  那些血脉偾张的瞬间、至死不渝的精神,从他口中娓娓道来,让更多人坚定信仰,奉献赤诚。“作为讲解员,我深知故事的力量。希望每一次讲解,都能点燃观众心中的红色火种。”他说。

  除了讲解,他还承担起胡家台抗战遗址和李之龙故里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大到展板文字的编拟,小到标语、联语的拟定。为了配合“胡家台抗战遗址”的开馆,他与工作专班夜以继日收集当地红色史料、文献、故事30余篇,编辑出版《走进红色西流河》专辑1000余册,让西流河的红色文化得以集中展现。

  在冯常年的影响下,西流河镇成立红色文化宣讲团,以专业化的宣讲,将承载着这片红色故里的革命记忆薪火相传,吸引各地游客驻足观看、学习交流。

  如今,湖北省“宣传红色文化先进个人”、全市“红色故事优秀宣讲员”的证书被这位老人压在箱底。“最高的奖励,是看到听众眼里的光。”他说。(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张曼)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