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奏响振兴“四合”曲——记乡村振兴“好支部”长埫口镇四合村党支部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来源:仙桃日报

  8月14日,骄阳似火,长埫口镇四合村的大棚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种植户孙光辉蹲在田头,正给村民们讲解甜玉米、莴苣的技术要点,话语里满是对新一季收成的憧憬,欢快的笑声在连片大棚间回荡。

  “现在一门心思种好大棚,一个棚稳挣2万元,这日子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何又祥擦着额头的汗,脸上的笑容藏不住。

  谁能想到,这个瓜果飘香的村庄,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作为仙桃的边界村、口子村,四合村发展滞后。转折始于村党支部的“破局”行动——近年来,村党支部牢牢牵住党建引领的“牛鼻子”,让群众当主角,锚定“产业和顺、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生态和美”的新“四合”目标,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蹚出了一条“村庄美、产业旺、农民富”的振兴之路,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蝶变。

  “以前田地没指望,手里没闲钱,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60多岁的老党员何焕祥,曾因脑梗中风陷入生活困境,想打零工贴补家用都找不到门路,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消沉。

  命运的转机,藏在村党支部递来的“橄榄枝”里。几年前,在村“两委”干部多次上门鼓励下,何焕祥鼓起勇气承包了3个大棚。不懂技术,村里请来的农技专家蹲点帮扶;担心销路,村合作社提前联系好收购商上门;缺启动资金,村集体先垫资买来种子化肥。如今,青椒、豆角、茄子、西瓜、莴苣在他的棚里轮番登场,一年稳稳收入5万元。

  “全靠党支部兜底,我这把老骨头才又‘活’过来了!”何焕祥抹着眼角的泪痕,语气里满是感激。

  这样的温暖,流淌在四合村的角角落落。四合村党支部借鉴“枫桥经验”,坚持“户户走到”,组织村干部、党员骨干、志愿者全覆盖走遍全村湾组,政策宣讲到田埂,家常唠嗑在院坝,群众的急难愁盼被一一记在“民情日记”里。

  “年龄大了,自己做饭太麻烦。”“儿女不在身边,洗衣洗澡都费劲。”……一次村组会上,老人们的念叨让村党支部书记周志威记在了心上。很快,村里办起“幸福食堂”,热气腾腾的饭菜每天准时端上桌。紧接着,助餐、理发、洗衣、助浴、代购代办的“养老五件套”服务全面铺开,让基层治理的温度渗透在点滴小事里。

  周志威介绍,家长里短的烦心事、生产上的难办事、生活中的不便事……目前,村里已帮扶困难党员群众12人,收集解决“三张清单”事项62件,化解矛盾纠纷15起,村里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多,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睦。

  “你看这新种下的苗子,长得多精神!”烈日当头,大棚管理员吴雄波穿梭在棚间,仔细查看幼苗的生长状况。他如今管理着10个大棚,这份“体面活”的由来,还要从去年说起。

  去年冬天,漫天大雪连下数日,一排排蔬菜大棚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当时,周边不少大棚接连倒塌,村民们的心血瞬间化为泡影。而四合村的大棚却“扛”住了考验——仅有3个大棚部分受损,棚内的西瓜苗几乎毫发无伤。

  这背后,是村党支部的未雨绸缪。接到长埫口镇的天气预警后,村“两委”第一时间咨询农业专家,连夜组织起“护棚队”。450人次的党员群众轮番上阵,清积雪、固棚架,24小时轮班值守,硬是打赢了这场清雪保棚的“保卫战”。

  经此一役,“大棚管理员”制度应运而生。村里顺势推出“3+2+1”党建联盟新模式:三个季度科学轮作,主打西瓜、辣椒两个优势品种,由党支部统一规划管理。像吴雄波这样责任心强、懂技术的村民被选拔出来,成了大棚的“管家”,田间管理从此井井有条。

  党建联盟的东风,也吹暖了贫困户孙光辉的生活。曾经愁眉不展的他,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明星,还戴上了市劳模的奖章。

  “一年收入超20万元,从穷日子到富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孙光辉笑着说,如今他每年要给工人发15万元工资,腰杆挺得笔直。

  脱贫不忘党恩,致富更念乡亲。孙光辉主动把自己的“致富经”无偿传给何又祥、宋言发等村民,还提供了种植、采摘、装箱等10多个就业岗位,带着大家一起奔富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已经申请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他的眼神格外坚定。

  如今的四合村,100多个大棚在田野间铺展,带动140多名村民投身产业发展,吸引吴新发等乡贤纷纷回村创业,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楚仙四合”酱菜品牌香飘市场,绿鑫低碳有机农业示范园落地生根,一个集休闲旅游、科普研学、现代农业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正在成形。

  荣誉墙上,“全国文明村”“湖北省生态村”“湖北省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仙桃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牌匾熠熠生辉。村民们自导自演的《我是主角》《我们都是新农人》等微电影,更是把四合村的蝶变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周志威望着村里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期待,“奏响‘四合’曲,我们还要下功夫吸引有实力、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回流,让村子发展更有底气,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有奔头,让‘全国文明村’的招牌越擦越亮!”(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鹿丹丹)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