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烽火岁月中的胜利丰碑——仙桃受降桥往事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来源:仙桃日报

  八月盛夏,暑气正浓。沔州小学建设街校区(原仙桃师范附属小学简称附小)门前,往日的喧闹悄然隐去。沿路步行至田家炳实验高中,道路两侧老旧私房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相对而立,仿佛两个时代的无声对话。这里,曾是仙桃(沔阳)地区抗日战争受降地。

  如今,受降地旧址早已淹没在城市滚滚的现代化洪流之中。城市的记忆里,在附小西侧,曾经有一座小桥静卧于锦瑞河上。桥墩十二座,其上狮头浮雕栩栩如生。这座原名“太平桥”的古桥始建于清代,而在历史的转折中,这座桥拥有了新的名字——“受降桥”。

  日军占领仙桃(沔阳)地区期间,太平桥毁于战火。为方便渡河,人们在其西侧搭起了一座简易小桥。从此,这座桥至襄河堤岸南被划为日寇军事区。抗战胜利后,仙桃(沔阳)各界筹资重建太平桥,并在桥南头立起一块高约两米、宽约八十厘米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受降桥”三个遒劲大字。现如今,石碑虽已湮没于岁月不知所踪,但其承载的记忆与精神,仍深植于仙桃人民心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仙桃全镇沸腾。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奔走相告,庆祝胜利的到来。

  八月底,散落于新堤、峰口、彭场等地的2000余名日军陆续向仙桃(沔阳)集结,连同日军第五步兵旅团,共计7400余人悉数缴械。国民党第七十五军军长柳际明担任仙桃(沔阳)地区受降官,而具体受降事宜由第六师副师长李邦华全权负责。

  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受降仪式被安排在十月末,此时距离仪式还有近两个月,而仙桃(沔阳)早已“俘满为患”,住房与粮食短缺成为燃眉之急。

  为缓解压力,日军俘虏被分散在杜家台、袁家口、仙桃北岸等地居住,食品由临时采购委员会与各地乡绅筹措。供应不足时,俘虏经指挥所批准后,通过帮助民间干农活或其他零活,换取食物。即便如此,粮食供应仍然不足,最后不得不动用国民政府封存的备用粮。

  十月末的受降仪式,简单而庄重。一栋小洋楼(今老邮电局处)内,受降指挥所军官李邦华、崔成之、刘正南、杨少第等人,以及日军第五步兵旅团司令古贺与其他数名敌酋,按照设定程序宣读公文、签字画押。

  当日,仙桃镇搭起高高的舞台,舞台正中央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会场前,柏枝与鲜花扎成的彩门迎风而立。大街小巷,彩旗飘扬;男女老少,笑逐颜开。

  还没等到夜幕降临,手持彩旗的居民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入会场。为了让日军感受中国人民胜利后的喜悦,几名日俘被允许换上中国军人服装,上台表演节目。

  话剧、拉歌、口技……轮番上演。仙桃镇及整个沔阳地区沉浸欢庆胜利的喜悦之中。

  烽火淬炼十四载,山河泣血铸丰碑。八月十五日,希望的火焰重燃,照亮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如今的仙桃,高楼林立取代了断壁残垣,欢声笑语掩盖了战火硝烟。历史长河奔涌向前,而受降桥的故事,仍在岁月中静静流淌。(本文资料来源于市档案馆)(仙桃日报 全媒记者 陈亚东)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