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杨刚:舍家为国以笔为刃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7日 来源:仙桃日报

  “我站在地球的中央,竖起了战斗的大纛,我的旗子有鲜明的红光,有青天的荣耀,有白羽金箭的美……”杨刚因笔锋如箭、情怀似炬,被世人尊称为“金箭女神”。

  杨刚于1906年出生在湖北沔阳州(今沔城回族镇)一个封建大家庭。年仅16岁时,便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为理想和信仰拼搏的道路。她是我国杰出的女记者、诗人、作家、翻译家,她协助编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在《国闻周报》《榴火文艺》等刊物发表《肉刑》《殉》《爱香》等优秀短篇小说。1932年,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秘密成立,杨刚是核心发起人之一。

  全国抗战爆发后,杨刚准备南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临行前夕遭到丈夫郑侃反对,郑侃说道:“你心里只有革命、革命,革命占着头等重要位置。”“有丈夫,而不能做丈夫的好妻子;有孩子,而未做孩子的好妈妈。女人与革命,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人生道路啊”,经过深思熟虑,杨刚满怀爱国激情,毅然决然将3岁的女儿寄养在燕大女教授包贵思家中,与丈夫分离,离开北平南下,全身心投入到抗战救亡的宣传工作中。

  彼时的上海,笼罩在敌人的阴霾之下,枪炮声此起彼伏,硝烟弥漫。杨刚深入前线宣传采访,在艰苦的环境夜以继日地辛勤耕耘。她以喷薄欲出的爱国激情和雄奇的艺术造诣撰写的散文集《沸腾的梦》,汇辑有20篇绚丽多彩的散文,凝结了杨刚的民族意志和革命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炽烈的爱国激情。“起来,起来!中国的孩子们,打回北平去,在那里,母亲苦楚地倚着门儿在凝望……”胡乔木同志对散文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是爱国心的炽烈而雄奇的创造,在中国文坛上竖立了一块灿烂而绚丽的“爱的丰碑”。

  上海沦陷后,杨刚转战到香港,与乔冠华等合作,掩护廖承志主持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她冒着敌人的火炮,日夜奔忙,帮助文化界人士及国际友人隐蔽转移撤出香港,进入东江游击区,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安全到达战时文化城桂林。

  1943年,杨刚在重庆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受到周恩来同志的赞赏。1944年,杨刚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赴美国,肩负中共留美党员工作组领导的重任,在美国战斗4年多时间,写了几十篇留美札记,迄今被视为中国记者剖析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艺术珍品。当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把祖国苦难的同胞推入内战火海的时候,杨刚在美国写下不少诗篇,揭露了蒋介石依靠美帝支持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严重罪行,更是袒露了热爱祖国的拳拳赤诚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杨刚在周总理身边担任办公室主任秘书,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受到周总理器重。1955年,杨刚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负责国际宣传,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工作效率,迅速扭转了国际宣传的被动局面,使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宣传中越来越洪亮,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活着就要工作”是她的人生哲学。1955年隆冬的早晨,杨刚值班到天亮,来不及休歇,就去送外宾到机场,不幸在返回途中因车祸造成严重脑震荡,后因治疗不佳,一直未能恢复,但她仍然继续坚持工作。1957年10月7日,年仅51岁的杨刚猝然谢世。

  (本文资料来源于《金箭女神—杨刚传记》)(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黄芸)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