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铜引信”揭开86年前侵华铁证
86年前的战火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的印记从未真正消逝。不久前,一件来自民间藏家捐赠的“铜引信”,让二战期间的烽火岁月在当代“重现”,再次揭开日军侵华罪证。
8月26日,记者在市博物馆见到了这件特殊的文物——一枚锈迹斑斑的铜引信,高为3.5cm,上底径1.4cm,下底径3.5cm。捧在手中,虽只是小小的“铁疙瘩”,却似有“千斤重”。
“不要小看这枚‘炮弹引信’,它可是‘药引子’。”市博物馆副馆长宋永平指着引信上的“八八式”“野山加”等字样,向记者介绍。
今年4月25日,通海口镇居民白厚银捐赠了此物。经鉴定,该文物是日本1939年制造的“八八式”野炮炮弹引信管部件,其为研究日军侵华历史以及当时的军事装备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八八式”引信定型于1928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生产较多的一款“通用型瞬发引信”。引信上刻印了“八八式”“野山加”“昭十四”“東”“10”等字样:其中“八八式”为引信型号;“野山加”表示该引信可适用于野炮、山炮和加农炮等武器;“昭十四”表示该引信生产于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年)。推测“東”字可能代表生产工厂的相关信息,“10”可能表示生产批次或生产年份中的月份等信息。整体看,该引信已不完整,为爆炸后的部分残片。
该物发现位置为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附近。1939年春,日军侵占仙桃,曾长期盘踞于此。综合该引信的发现位置和生产年份,为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入侵沔阳提供了重要的铁证,为研究日军侵华历史及当时军事装备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市博物馆馆长别享兵感慨道,这件侵华日军罪证文物的背后,是被鲜血浸染的记忆,时刻警示着人们铭记历史。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市博物馆计划将其纳入后续展览体系,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解说等多种形式,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与历史意义。(仙桃日报 全媒记者 黄芸)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