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800多农户,杨林尾镇返乡“新农人”郭四华——把稻田种成“金土地”
9月1日,杨林尾镇保合村的稻田里,头茬稻收割后的田野泛着新绿,蔸部萌发的再生苗已有半尺高。田埂上,市四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四华手持遥控器,操控着无人机在稻田间平稳巡航、均匀施药。
这位土生土长的杨林尾人,用十余年扎根田野的坚守,在稻浪深处,谱写了一出新时代的返乡创业故事。
在“老田”里辟“新天”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忙到头,口袋还是没几个钱。”回忆起家乡曾经的传统农业模式,郭四华满是感慨。彼时,保合村的土地零散分布在农户手中,大家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有人不懂科学种植,凭经验施肥用药;有人缺乏高效工具,插秧收割全靠人力。不仅种植效率低,粮食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更是微薄。
看着乡亲们辛苦却难有好收成,一个想法在郭四华脑中逐渐清晰:“要打破传统种植的老路子,让零散的土地‘聚’起来,让老土地产出新效益!”
想法一出,质疑声随之而来:“祖祖辈辈都这么种,你能搞出啥新花样?”然而,在郭四华看来,土地里藏着希望,只要敢闯敢试,就没有蹚不平的路。2011年,郭四华辞去工作回到家乡;2014年,仙桃市四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16年,他又趁热打铁,创办了郭邦种植家庭农场。
如今,仙桃市四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扩展至承包、托管土地3200亩;建成7000平方米现代化水稻育苗工厂;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等高效装备一应俱全,从育秧到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焕发出全新活力。
让“靠天收”变“稳增收”
如何终结“靠天吃饭”的被动,让农户真正实现稳定增收?郭四华笃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种庄稼最怕‘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还好,一旦遇到灾害,一年的辛苦可能就白费了。”他说。
2017年起,郭四华依托合作社的平台优势,大力推进再生稻机械化种植。为了提升效率,他累计投入130万元购置一批先进的农机设备,让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芽、长穗,收获第二季稻谷,土地产出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可再生稻种植的“门道”并不好摸:什么时候施肥能让稻桩发得更壮?怎样收割头季稻才不影响再生芽?温度、湿度的变化会对再生稻产生哪些影响?为了找到答案,郭四华在田里设起“试验田”,每天蹲在田间记录数据。一遍遍调整种植方案,一次次试种改进,历经无数次摸索,他终于总结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再生稻机械化种植技术。
很快,这套成熟的种植模式在保合村成功落地,并迅速推广到周边7个村,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种粮的红利。
全链赋能带富乡邻
“自己把合作社做起来不算本事,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成功。”郭四华常说。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农户分享发展成果,并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500多户农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惠及天合垸片区800余户农户。曾经只产“口粮”的普通稻田,成为村民们口中能生金的“金土地”。
农户的收入有了多重保障: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能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还可选择“托管服务”——合作社提供从育秧到收割的全程管理,农户只需坐等收获,既解放了劳动力,又降低了种植风险。此外,农户还能到合作社务工,通过插秧、施肥、收割等劳动获得工资收入。
在郭四华的辐射带动下,天合垸水稻种植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从过去单一的中稻种植,转向再生稻、优质稻等多元品种;从小农精耕的零散模式,迈向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光种得好还不够,得让好米卖出好价钱!”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后,郭四华又把目光投向“卖得好”。他牵头注册“白叉湖再生稻”“浓香稻尔”商标,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袋装的优质稻米走进超市、端上百姓餐桌,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张曼)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