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传拳不辍,22岁北上接力——仙桃父子守护“湖北非遗古拳”
在仙桃市太乙金刚拳训练基地的晨光里,71岁的罗银山总会准时出现。他步履间虽有岁月痕迹,可一旦扎下马步、舒展拳脚,身形便如游龙穿梭,拳风似惊雷破空。
谁能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者,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乙金刚拳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而此刻,千里之外的北京,他22岁的儿子罗伟杰正带领学员练习太乙金刚拳的基础招式。
据太乙金刚拳拳谱记载,此拳出自昆仑山太乙门,属鸿钧老祖所创,相传距今有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该拳势演练如龙形之物,贴身缠绵,九曲连珠,折叠螺旋发力。现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银山是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乙金刚拳代表性传承人。
罗银山与这门古拳的缘分,始于母亲的一句话。“小时候觉得练拳苦,好几次想放弃,是妈妈说‘喜欢看你打拳’,我才咬着牙坚持下来。”回忆起习武初心,罗银山的眼神里满是温情。
自幼随父兄练拳的他,掌握了太乙金刚拳四平势。后来机缘巧合下,跟杨太山的弟子学习了包肩裹膝吊裆势,之后又拜张大海为师,学习了盘膝玄裆滚肩势,最终把这三种不同风格系列的拳法聚于一身。
上世纪70年代的麻港,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大街小巷武馆林立,数千人自发练拳,武术热潮席卷全城。在这样的氛围里,十六七岁的罗银山凭借过硬身手,成了江汉平原小有名气的“少年英雄”。
“练武术练的是脑子,练的是千变万化,而不是蛮力。”多年来,他总是喜欢独处。远离喧嚣,一个人,一杯茶,细细研究、琢磨、感悟武术是他几十年不变的爱好。正是这样的思考习惯,让他从人体生理结构、神经反应模式、人体力学等维度悟出了高效、严谨、科学的武术训练体系,不仅可以实现“同样的精力付出、功力增长数倍”的训练效果,还可以实现以“小力胜大力”的实战效果。
1972年,罗银山进入三伏潭供销社工作,可传拳的担子从未放下。他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几十个学员免费教拳,学员中最小的17岁,最大的26岁。“太乙金刚拳技击以拆手打为主,以惊、弹、抖、炸为核心功法,讲究粘手滚手,滚手打手。套路方面讲究肌肉和骨骼的协调配合,要求打出力与劲、柔与美、慢与快的韵律美,这样练武才有灵气,练出的一招一式才有灵魂。这才是原生态的味道。”每次教拳前,罗银山总会把这句话讲给学员听。“一旦丢了这个初心,必然就丢掉了老祖宗原生态的东西,这拳就断了根。”
1984年,他被聘为沔阳县武术协会会长兼武术馆馆长,40多岁时在套路器械比武中一举拿下四个冠军。1995年创办仙桃市武术学校,学生前后在全国及省市赛事中斩获金牌300余枚、银牌300余枚、铜牌160余枚,为武警、公安、省队、国家体院输送优秀运动员数百名,还获评了“武当武术突出贡献专家奖”。近些年,还受邀到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授课。
如今,武术热潮虽不如当年,可仍有不少年轻人怀揣武术梦,不远千里慕名来找罗银山学拳。他们中有人辞掉工作脱产学习,有人从零基础开始钻研,只为学到太乙金刚拳的精髓——这份热情,让罗银山倍感欣慰。
“太乙金刚拳是‘中国古拳’,断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是罗银山常对儿子罗伟杰说的话。而这句话,也成了罗伟杰传承拳法的动力。
作为武术世家的孩子,罗伟杰从小在拳场边长大,父亲练拳的身影、学员们的呐喊,早已刻进他的童年记忆。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小就练就了扎实的太乙金刚拳功底,16岁时便拿下全国武当拳少年组冠军。2021年,罗伟杰考入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国武堂工作,成了太乙金刚拳在北方传承的中坚力量。
“爸爸常说,这拳传承了五千年,不能在我们手上流失。”罗伟杰说,现在他在北京教拳,总会把父亲的教学理念带到课堂上,让更多北方学员了解这门南方古拳的魅力。每次回仙桃,他总是陪父亲去训练基地,父子俩一起指导学员、纠正动作。看着学员们在拳场挥汗如雨,两人常常相视一笑——那笑容里,有传承的默契,更有责任的接力。(仙桃日报 全媒记者 黄芸)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