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就像守护自己的家”——“中国好人”曾翠红家庭家风故事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这是女环卫工曾翠红的日常注脚。从25岁第一次穿上橙色环卫服,到退休返岗继续发挥余热,她用30年时光,默默守护城市的洁净美。
冲洗步道、清扫落叶、清除杂草……凌晨4时30分,秋雨淅沥,城市尚未苏醒,曾翠红和她的班组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自踏入环卫工作起,雨天从不是休息的信号,而是加倍忙碌的号角。
1995年,曾翠红走上环卫岗位的第一天,被安排做“撮灰工”——负责将堆积如山的垃圾装车。“那是最脏最累的体力活,一天下来浑身像散了架。”她咬牙坚持,逐渐适应。
常年奋战在撮灰一线,她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加,垃圾量大幅上升,有时一个垃圾点需清理一两个小时。怎么才能更快?她萌生了“小锹改大锹”的想法,并自购大号铁锹带头试用。人虽更累,但效率显著提高。
道路清扫、片区管理、乡镇项目负责人、城西线经理……这些年来,曾翠红的岗位屡经调整,身份在变,角色在变,但她对环卫事业的执着与坚守,始终如一。大雪压城,她带头爬上清运车顶铲除遮阳棚上的积雪,防止垮塌;暴雨内涝,她蹚着齐膝深的污水,不顾双手被泡得发白,用手疏通被枯枝淤泥堵塞的排水筛;冰雪冻雨天气,她拿着铁锹,砰砰啪啪铲出路面;仙桃商城附近的落水塞因烧烤签子、油污、树叶等杂物而堵塞,她带头清理,双手沾满油渍、划出了口子;小巷进不了清运车,她就用蛇皮袋一袋一袋将垃圾背出来……
10多年前,市环卫局首次接管仙下河、汪洲河“两河”流域的清保任务,曾翠红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她反复试验船行方向、速度、打捞手法、安全防护与垃圾处理等各个环节,最终总结出一套安全、规范、高效的工作流程,成为该领域作业模板,沿用至今。
2023年,仙桃全面推行“摇铃收灰”模式,取消路边大型垃圾桶,改由专人定时巡回收运。曾翠红所负责的干河路作为率先试点区域,烧烤店密集、垃圾量大、夜间经营多,推进困难重重。可她没有退缩,结合店子作息特点,每天凌晨2时赶到干河路,趁店铺打烊间隙挨家沟通、倾听诉求、化解顾虑,协调增加清运频次。
那段时间,她常常忙到天边发白才离开,眼中布满血丝,嗓子也变得沙哑。最终,干河路成为“摇铃收灰”的示范路段,每一位店主都从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
汉江奥运公园开放以来,成为市民休闲打卡新坐标。由于人流量大,宠物粪便问题突出,往往清理了又出现。曾翠红带头示范,引导工人精细清洗,保洁质量明显提升。在路上捡到毕业证、户口本、手机、钱包等各类物品,她总是千方百计联系失主,第一时间送还。她把马路当作自己的家,也把同事当作家人。夏天熬绿豆汤,冬天送保暖衣,谁家有困难,她都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城市在进步,环卫设备与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曾翠红积极学习新规范、新设备,“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先后荣获2014年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湖北省劳动模范,2024年,荣登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30个春节,曾翠红从未休息过一天。除夕夜、大年初一,她永远在路上,在岗位,在需要保持洁净的街头巷尾。为此,家里的团年饭总是定在她下班之后。
家人的理解,是她坚持的重要力量。儿子管中琦从小就懂事,一有时间就主动帮她清扫马路、收拾工具。在管中琦的记忆里,陪着妈妈上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母亲的言行深深影响着管中琦,如今33岁的他在深圳从事销售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延续着这份敬业与担当。
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今年,仙桃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曾翠红带着儿媳妇刘欢走过自己亲手维护的公园与街道,满怀自豪。“守护城市,就像守护自己的家。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包容,这座城市就会越来越好。”儿媳妇向她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所有的早出晚归、所有的辛苦付出,曾翠红都觉得值得。(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鹿丹丹)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