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邓友谱与儿子邓小军、儿媳夏翠红探讨麦秆画制作技艺。
三伏潭镇邓氏麦秆画工作室里,暖黄的灯光下,剪刀剖开麦秆的“咔嚓”声清脆悦耳。案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麦秆画第五代传人邓友谱与儿子邓小军俯身专注,手中的刮刀反复刮平麦秆,细若发丝的“金线”在指尖渐次成形。
这一幕,是邓氏家族坚守麦秆画技艺的日常,更是邓氏家族“严谨、坚守、传承”家风的生动注脚。
邓氏与麦秆画的缘分,已跨越百年。作为当地闻名的书香世家,邓家历来崇文重教,“读书明志、厚德载物”的家训,是刻在每一代邓氏族人骨子里的信条。
1962年初中毕业后,邓友谱接过父亲邓道清手中的麦秆,开启了与这门古老技艺相伴的一生。“改革开放前,麦秆剪贴是家族手艺,祖辈们用一双巧手,把不值钱的‘柴火棍儿’变成养家的营生,靠的正是‘勤俭持家’的本分。”邓友谱说。在他看来,麦秆剪贴从不是简单的手艺活,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家风的坚守,对家族的承诺。
彼时物资匮乏,麦秆从田间地头一根根收集而来,他分毫不敢浪费;创作工具坏了,修修补补继续用。这份勤俭,渐渐内化为邓氏对待麦秆画的态度:不贪快、不图省,每一道工序都倾注十二分心力。
对邓小军而言,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家风有了具体的模样。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教他的不仅是剖杆、粘贴、熨烫的工序,更是“慢工出细活”的道理,以及“刻苦耐劳”的韧劲——从麦子收割到成品问世,30余道工序环环相扣,少则十天、多则半月,哪怕是毫厘之差,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严谨’二字,不只是麦秆画的技艺基因,更是老邓家的传家规矩。”邓小军说。
除了“匠心”,家族“读书明志”的传统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邓小军。早年随父亲出差,无论行程多紧、路途多远,他总会挤出时间去当地书店,抱着艺术类、文化类书籍满载而归。
“父亲常说,学艺先做人,做人先读书。不明白技艺背后的文化,就只能是重复工序的‘匠人’,成不了有思想的‘匠心’。”正是这份认知,让邓小军在传统技艺日渐式微的当下,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家传的手艺、家族的家风,总得有人扛起来。”
走进邓氏麦秆画工作室,每一幅作品都在诉说邓氏家族对家风与技艺的坚守——《清明上河图》的细腻笔触里,藏着对传统的敬畏;《贵妃醉酒》的灵动构图中,透着对经典的解读。邓小军始终记得父亲“做就做精品”的叮嘱,他将贝雕的细腻、木刻的立体、版画的层次、剪纸的灵动融入麦秆画,让原本朴素的麦秆拥有了“点麦成金”的魔力,作品远销海内外。
如今,邓氏家风与麦秆技艺的传承,在家族中形成了“接力梯队”:邓友谱的儿媳夏翠红深耕麦秆画领域多年,拟评定为市级传承人;孙子邓仲禹自小受家风熏陶,每逢假期,总会主动来到工作室,帮着长辈剥麦草、整理材料。
从书香世家的文脉传承,到指尖技艺的薪火接续,百年邓氏以家风为魂,让麦秆画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别样光彩。2021年,邓氏麦秆画成功入选“湖北礼品”,成为仙桃外出招商的“文化名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2022年,邓氏麦秆画传承中心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建社会实践基地,让传统技艺走进高校课堂;2025年,邓氏麦秆画亮相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向全国人民展示仙桃非遗的独特魅力。(仙桃日报 全媒记者 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