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播下科学的种子——市第三实验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4-12-19 来源:仙桃日报

  每周四下午,是市实验三小509班孩子们期待的“科创课”。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老师,专门来到学校,按课程表上课。

  与普通课堂不同的是,这堂课除了学生听,老师们也听。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们也是聚精会神。

  课业负担做减法、科学教育做加法;科学素养从小抓起、从教师抓起,以多维度、多元化、创新性的评价导向,把科学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市实验三小科学教育创出品牌特色,走在了前列。

  2024年2月,市实验三小获教育部颁授“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是全国首批、全市首家。

科学教育做加法

  科学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落地,《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的实施,科学精神培育提上日程。

  市实验三小党支部书记、校长唐尚杰认为,落实政策的关键是用好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养。去学业负担的“减法”要做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加法”更要做好。

  “科学教育加法”是一项全新课题。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科学教育领导小组,邀请省内外专家现场会商指导,请来市电教馆、市教科院悉心帮助,校委会多次商讨,上下内外征求意见,先后组织召开教师动员会、家长座谈会、学科推进会,制定出台了《仙桃市第三实验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确定科学教育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目标方法等。还根据实际,推出了《仙桃市第三实验小学科学素养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科学教育具体目标、课程设置、实施路径等,还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推进、落地走实。

  从去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与教育数字化平台科大讯飞达成深度合作,引入了“飞飞博士造物记、专注力训练营”等多门“五育融合”的优质素质课程,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学生得到丰富的素质课程资源滋养。

  市实验三小的科学教育实施方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做强品牌活动,并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学校确定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科学教育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建设科学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创新科学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建立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重在实践,激发兴趣。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从小种下科学的种子。

  ——重在集成,盘活资源。集成增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自主选择优质内容,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

  ——重在融合,内外联动。注重知识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年级学段有机衔接、相关学科横向配合,推动“请进来”“走出去”有效联动。

科创课也是“正课”

  “国家课程《科学》是‘主课’,雷打不动;校本科创课也是‘正课’,不能打折。”这是市实验三小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魏军亮出的态度。他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核心组织者、推动者。

  “上好科学课国家教纲有要求,学生喜欢、有期待,对于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魏军说。

  课程接地气。孩子上课开小差、写作业慢、马虎大意,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学校引入“专注力训练营”课程,利用趣味互动的测评系统测量孩子专注力水平,通过难度螺旋渐进的视觉、听觉、手眼脑协调能力训练,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

  开设专注力课程,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玩耍场景转换到小学学习场景,一下子不适应,坐不住。专注力课程将一年级的课后服务“放缓坡度”,做科学的幼小衔接适应,用科学方法解除家长烦心事。

  精心构建校本课程系列。在一年级开设“飞飞博士专注力训练营”课程,以激发兴趣为主,提升孩子专注力、想像力、协调能力等;在二至三年级开设“小发明家—飞飞博士造物记(L2-L3)”课程,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发现科学、认识科学意识,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四至五年级开设“小发明家—飞飞博士造物记(L4-L5)”课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实验中提升动手能力。六年级重点打造“绿色”课程,建设智能种植园学习实践场所,配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种植园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通过网络,远程查看种植园情况,掌握作物生长状态。这些特色课程融合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等学科,将学习与实践整合到场景中,让孩子体会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创新构建实践教学场景。学校与湖北第二师范大学结对构建人工智能共同体,引进央馆人工智能学习套装,搭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学生在学习中不受应试规则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能力得到持续锻炼和提高。

  科普活动多姿多彩。科技大篷车进校园,孩子们观摩、体验、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武汉植物园科普进校园,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科学的浓厚兴趣;心理健康科普进校园,请专家医生作心理辅导;华科大博导唐从辉教授讲解趣味化学实验,让孩子们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

  从校园“科技节”到“科技周”。去年举办校园科技节,孩子们全情投入,也吸引部分家长参与。活动现场,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超声波测距仪、水位监测仪等体验项目,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手不能抖、快乐小侦探、三色灯、抓捕小球等趣味挑战环节,也人气爆棚,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长在其中,既了解科技知识,又激发探索科技奥秘的浓厚兴趣。

  今年举办了“科技周”。校园像过节一样热闹,多种科技表演秀、互动体验、实验演示吸引了学生目光。智能机器人展演智能语音、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互动问答,妙趣横生;空气大炮展示空气动力学原理,学生直观感受空气威力,瞠目结舌。奇幻泡泡屋表面张力实验,引得一片惊呼;“可乐”变“雪碧”,形象演示碘伏与维生素C的化学反应,也让孩子们惊奇咋舌,回味期待……

科学的种子终会萌发

  这是市实验三小509班的孩子们,一周中最期待的兴趣课程时间。509班是学校科学教育“实验班”,每周比普通班多两节科创课。

  信息技术老师闵安琪今天布置的课题,是设计制作“机器小车投掷炮弹”,要求学生亲手搭建一台机器小车,并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进行编程,让小车沿着设定地图路线投掷炮弹。

  设计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机械组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图形化编程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学们四五人一组,每组领到机器小车套件、炮弹投掷装置、传感器等材料。闵安琪向学生展示机器小车的结构,讲解每个部件的连接及作用,提示仔细阅读说明书,尝试按说明书操作。

  同学们认真阅读说明书,按步骤一步步组装小车。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问题。这节课综合了数学、工程、技术、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会提升动手和问题解决能力。

  组装完成,进入编程阶段。老师介绍图形化编程软件的基本界面和功能,讲解如何使用编程软件编写控制小车运动的程序。学生尝试编写程序,让小车沿着地图路线行驶。

  随即调试程序,观察小车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根据运行结果调整程序,使小车运行更加顺畅。小车运行正常,再安装炮弹投掷装置,并进行调试;编写程序控制炮弹投掷装置在特定位置投掷炮弹。

  作业完成,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机器小车,演示小车功能表现。老师和同学对展示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这节寓教于乐、融学于趣的课堂下来,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这节课的亲手实践,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又能举一反三,弄清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正如熊若辰同学的感悟:“在编程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不断尝试和老师的指导,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这让我很有成就感。”而何维多同学的感受是:“这次活动让我对机器小车的结构和编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小组合作,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科学老师陈思佳新入职不久,给她印象很深的是,同学们通过科创课学习,能提出问题,从小就有了科学种子的萌芽。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有些孩子对光的折射现象产生兴趣,向老师问一些新奇的问题,还设计出了日蚀月蚀的成像模型。“这种认真观察、凡事究理,创新性、发散性的思维尤其值得点赞。”陈思佳说。

  而校教科室主任、203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彭娟分享了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投身科学教育广袤天地,以多元视角和创新举措,深度挖掘科学与语文教育融合的体会。

  营造氛围,浸润科学气息。她精心在班级构建起充满奇幻色彩的“科学小天地”——科普读物角。课间闲暇,学生们仿若置身于知识的奇幻森林,随心漫步。不经意间,科学的种子悄然飘落心田,于无声处生根、萌芽。

  学科融合,激发科学热忱。结合语文课本,精心策划系列科学小实践活动。如在学习《树之歌》时,组织了“寻叶知秋觅科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各类树木的形态、习性等;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进行“植物宝藏奇趣搜”活动,鼓励学生广泛搜集植物在衣食住行等领域的奇妙应用。

  特色协同,深植科学素养。深度挖掘飞飞博士特色课程的丰富多元资源,用心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彭娟精心备课,精心预设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关键要点;课上,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探索欲;课后总结教学成果,精心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班级里的小科学爱好者们,录制了《地球之秘》《昆虫记》等科普类图书推荐视频,展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独特感悟与热忱分享。

  科学氛围难能可贵,科学种子终会萌发。近两年,市实验三小在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全国机器人竞赛等活动中,斩获23项国家级奖、62项省级奖。《构建沔阳“三法四策”培训模式,助推教师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入选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典型案例,并入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示范展播。(仙桃日报 全媒记者 晓旦)

  

欢迎关注仙桃网官方微信 cnxiantao   hai_xiantao
分享到:
公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