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父母切莫过分追求苦难教育
正在热映的电影《抓娃娃》,吸引了大量影迷观看。电影通过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反向“鸡娃”的故事,富豪父母“装穷”,通过极端精密的操控,践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理念,希望复刻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一味地为孩子制造苦难挫折,压抑了孩子的天赋和个人兴趣,导致孩子陷入自卑、自我怀疑的囹圄。啼笑皆非的背后,也让我们反思当下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子女。
电影主角“戏精”爸爸,为了给小儿子一个“穷养”环境,下足血本精心建造了一座模拟贫困社区的“围城”,并邀请团队扮演“贫困邻居”,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经历苦难、面对挫折,磨炼心志、成人成才。现实生活中,这种“愧疚式教育”的做法屡见不鲜,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诉苦,说自己多么辛苦,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为了让孩子“吃苦”,故意不给孩子买新衣服新鞋,甚至早早让孩子想办法勤工俭学。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诚然,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帮助孩子克服负面情绪,激发潜能,培养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自力更生的能力。然而,挫折教育并非简单粗暴“没苦硬吃”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不是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而是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设某种情景,提出一些难题,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曾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砺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逃避。人为制造苦难,毫无意义的苦,根本不会让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作用,非但不会变财富,反而是一种伤害。可能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正常社交、价值观、安全感,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家庭关系。
家喻户晓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共青团安徽省委兼职副书记,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及正在上学的孩子说,她偶尔才会用自己吃过的苦教育孩子,“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人,说多了,她们没办法想象。”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一个“没办法想象”的故事,是很难转化为一份人生营养帮助下一代成长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既然是过去的苦难,不妨就让它停留在过去。作为父母,可以适当进行苦难教育与挫折磨炼,也应遵循孩子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了解尊重孩子,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和鼓励,而非“没苦硬吃”,过分追求和制造苦难,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