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普成:有感于“持之以恒,以勤补拙”
我在德政园社区图书馆里阅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史书。史书有载: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人,他出生乡野,连最简单的文章都背不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笨”人,最终却成了世人眼中的名留青史、令人称道的“完人”。曾国藩之所以能蜕变成后人学习的为人之道的楷模,就是因为他能持之以恒地守拙以勤。
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明,甚至可以说有些愚笨,他能为一代理学大师,全靠一个“勤”字。他在读书上给自已定了一个规矩:一本书,不理解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悟透这一本书,绝不读下一本;不达到当天的学习目标,绝不睡觉。就是这种苦学精神培养了他异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的品质,他是在点点滴滴的经历与坎坷中成长来的。这种品质,就谓之“守拙”。
守拙让他从小习惯了挫折教育,抗打击能力特别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挫折中积蓄力量。真是磨杵成针,水滴石穿。他用苦动夫、笨功夫,弥补了自己在先天条件上的不足,最终成功上岸。他从14岁起,就开始考秀才,七年奋战,年年落榜,前前后后一共六次,每一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他认为唯有继续苦读书才能实现目标。终于,在第八年,他考上了秀才;穿二年,又中了举人;又过了四年,中了进士。正如他自己的所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守拙勤,看似慢,实则是最快的方法,因为扎扎实实,不留遗弊”。
他并且认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做好一件事,所以,他推崇“有恒”。在他的笔记与家书中有载,他给弟弟们写信时所说的“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坚持不懈地写日记,一直到他临终前一天早晨,他依然在写。数十年如一日,记录了他从青年到生命最终点的点点滴滴,承载了他自我监督、自我成长的“以勤补拙,持之以恒”的圣贤之道。
曾国藩的一生,渗透了一“拙”字。自知天分不高,守拙勤、勤于学问;自知修为不足,守拙恒,恒于修身;自知不懂兵法,守拙慎,慎于作战。一个“笨”到极致之人,则为之“大巧”。从普通耕实家庭子弟,成为晚清重臣,成为“立功立德”的完人。从他的人生中可悟到:“守拙勤、守拙恒”,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能登上让人只能仰望的人生巅峰。所以,为人最好学学曾国藩以勤以恒补拙。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