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仙桃答卷——仙桃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江汉明珠绽放文明之光,千亿之城标注崭新高度。
随着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仙桃以昂扬之姿,正式向全国乃至世界递出一张烫金的城市名片——“全国文明城市”。
多年孜孜以求,多年接续拼搏。156万仙桃人的奋斗与期盼,让流动的时光有了精神刻度,让追梦圆梦的征程升腾万千气象。
保持历史耐心,坚持久久为功。近年来,仙桃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主题,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高质量发展之双翼,一体推进城市能级跃升、民生福祉攀升与文明水平提升,全力构筑现代化人民之城、文明之城、幸福之城。
以“文”惠民,成就美美与共
袁家口,这个坐落于通顺河畔的古村落,因明末集市而闻名。老街全长一千多米,连通六个巷道,昔日商贾云集、人潮如织,被誉为“沔阳小汉口”。然而,经历时代和风雨的洗礼,袁家口陷入了沉寂。
一场以“文”之名的改造,赋予古村新生。
2024年春季,仙桃以袁家口为轴心,推进袁市村、袁市社区片区化改造,融合古街巷道、码头港口、田园村落等元素,一一复刻“市井生活”场景。
唤醒历史记忆,挖掘水乡文化,找回袁家口的热闹。一个融旅游、文化、商业于一体的中国乡建鲜活博物馆,让每位来访者都能在“村咖”的馥郁香味中,触摸到文明的温热脉搏。
仙桃文明密码何在?答案镌刻在每一处民生工程的细节里,流淌在每一份为民服务的真情中。
以服务民生为主线,仙桃加快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着力改善城市形象、健全城市功能、增进百姓福祉。
在润物无声的民生改善中,文明完成了最动人的书写。
“这些年仙桃越来越美了,在城区随便走走,到处都像画一样。”在竹货街生活了70多年的李先珍老人,是仙桃这些年华丽蝶变的见证者。泥泞的江堤变身景观长廊,荒草地升级为小游园,这些变化让她感叹“活出了年轻时不敢想的好光景”。
在仙桃,“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不仅是口号,更是深入骨髓的发展理念。
以“绣花功夫”编织文明经纬,推进“绿道+公园+商圈+街区”体系化改造,打造独具仙桃特色的“15分钟文明生活圈”,让城市更新有力度,社区治理有精度,乡村建设有温度。
杜湖体育公园在连片绿地中嵌入生态湖景,将文化元素融入步道铺装和健身设施,成为附近居民锻炼的好去处。吾悦广场构建“商圈+市集”新模式,打造“城市缤纷生活新聚场”,让市民生活娱乐更丰富。224.78公里绿道顺沿河流、衔接公园、延深街区,串联起一处处城市中的“绿色宝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漫步“幸福通道”。
把文化基因悄然植入城市肌理,让文明仙桃更有韵味。
民心所指,文明所向。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仙桃注重留住镌刻城市发展印记的历史文脉。
走进杜湖街道1979街区,石板路延展,红砖墙屹立,映入眼帘的纺线梭子、二八自行车等老物件,让人仿佛穿越到半个世纪之前。
这个被当地人亲切称为“老商业街”的片区,历史可追溯至1979年沔阳县砖瓦厂的筹建。随着仙桃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补短板项目推进,一场以民意为先导的街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人民满意是建设城市文明的根本标准。是拆“旧”建“新”,还是“原汁原味”地保护?一张张调查问卷发放到居民手中。
“这些红砖厂房见证了我们抡起铁锹建工厂的岁月,咱们敢闯敢干、发展工业的历史不能忘!”原砖瓦厂工人提议,保留怀旧元素。
沿着时光的长廊回溯,街道与居民共绘“蓝图”。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工业史诗,最终被镌刻在三条特色巷道中:砖瓦印记巷以质朴的红砖艺术墙再现创业维艰,棉纺岁月巷用纺织机械雕塑诉说产业辉煌,工业园时代巷则通过现代景观装置展现创新转型。
回顾仙桃多年文明创建长跑,为民惠民的宗旨贯穿始终。
精雕细琢城市品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域路网结构,畅通微循环,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围绕滨湖新区、滨湖社区、滨江街区布局,精准聚焦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绿色慢行交通等三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城市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88公里,高出省级标准36%;城市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1.95公里,位居全省同类城市前列。
“以前去中心城区得绕行,现在‘断头路’通了,上下班快多了。”南方路面机械(仙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上官闰林说。
聚焦民生所需抓共建,仙桃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让“家门口的幸福”可感可知可触可及。
聚力生活环境创优。每年建设绿道50公里、小游园10个、健身场所100处、车位2000个以上、美丽庭院1万户;全面启动561个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近三年累计完成378个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1055件社区实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55个,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聚力城市功能提质。持续完善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市场等设施,加快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新建奥体中心、艺术中心、汉江奥运公园、青年公园、湿地公园等场所,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便民市场、托幼养老机构,新建、改造盲道3.4万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聚力优良秩序增效。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入手,聚焦背街小巷“脏”、交通环境“堵”、集贸市场“乱”等突出问题,城区划分综合管理网格144个,加强网格化、常态化管理,推进秩序养成,促进文明“归位”。
“咱们院子里现在是真舒坦!”一招宿舍居民杨运环和邻居们纷纷点赞。
群众的笑脸与掌声,正是这场追求美好生活长征中最生动的注脚。
以“文”塑城,彰显城市温度
文明创建,贵在日常,成于细微。
如何让城市里子清、面子净?仙桃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治理常态长效,构建精准高效的智慧治理和富有温度的城市服务体系,以细致入微的管理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树枝遮挡视线,花坛破损,希望尽快修复。”在沙嘴街道刘口社区,居民通过“文明随我行”小程序提交诉求。仅仅过去半天,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便完成对沿街树木与花坛的修剪与补绿。居民张女士感慨:“没想到当天就解决了,我真切感受到咱们的愿望都被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一部手机,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文明随我行”小程序实现了问题从反映到闭环处理的高效联动,构建智能化诉求处理闭环系统。去年累计接收群众诉求18219件,问题解决率达99.85%。
“六联六包”机制的推行,把党建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停车棚倒塌,影响居民出行。”在干河街道复州花园社区,包联单位——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接到反馈后,立即启动专项行动,拆除倒塌结构,清理现场障碍,保障居民安全通行。同时,将停车棚重建纳入工作清单,统筹资金,依据前期加固设计方案,进行科学重建。
“‘六联六包’机制把志愿服务融入为群众办实事中,问题解决效率显著提升。”复州花园社区工作人员说,社区还获得专项帮扶资金,聘请专业人员对小区外墙油污进行全面清洗,提升整体面貌;增设晾衣架、休闲座椅等设施10余处,显著改善居民休闲生活条件。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仙桃从制度层面破题,把文明创建变成了全市“大合唱”。
120家单位、近万名党员干部定人定责,常态化下沉社区小区、路口路段、公共场所和镇村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基层治理,让每个小微心愿以最快速效达成。
建立“街长制”,在城区24条主干道的29个街长单元里,市“四大家”负责人挂帅任街长,市直一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副街长,选聘2000多名市民副街长,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挨个督办、逐项销号。
深化“四下基层、户户走到”,用“走心”换“民心”、以“实干”求“实绩”,最大限度凝聚合力。
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逢四说事”“法警司村+”“安幼养老”等社会治理工作机制为抓手,实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一直是仙桃的城市治理导向和温情坚守。
每年发布的“十件实事”清单,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围绕交通出行、医疗教育、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确保年初有承诺、年底有兑现,做到“小事不小看、实事办到位”。特别是“十件实事”并不限于十件,而是聚焦“五位一圈两道两园”等重点区域,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将百姓“心愿清单”转化为政府“履职清单”。
“一站式陪同办理,还是头一回享受这类服务。”在龙华山街道和合社区,居民余明为体验了一回“一对一”服务,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
三伏潭镇不断完善“逢8”活动机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明集镇、文明校园、文明单位等点位创建为基础,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5公里文明创建示范带。
从城区到乡镇,这些变化得益于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五单”服务机制,畅通了居民诉求渠道,做到“常规问题马上办、困难问题协商办、复杂问题盯着办”,并对“点单”居民进行回访,询问办理满意度。
沔城回族镇探索“农文旅”发展路径,张沟镇先锋村弘扬“孝善文化”,沙嘴街道博雅社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红色基因,干河街道满庭春社区开设书法、烘焙等特色培训课……各地文明实践站所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特点、有风格、有吸引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以“小切口”撬动城市治理“大提升”。
“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的城市治理初心与承诺,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志愿服务如春风化雨,悄悄发芽、开花……从社区到街角小巷,道路拓宽,墙面彩绘,照明提亮,盲道不断档,“爱心驿站”全天候开放,文明养犬实名登记,润物无声地提升着城市文明的软实力。
漫步城区,仙桃不仅有“看得见”的焕新,更有“摸得着”的温度。城市治理的答卷,续写在一砖一瓦的改造中、一街一巷的变化里,镌刻在群众一句句“满意”的回响中。
以“文”化人,厚植文明根基
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桃麦秆剪贴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友谱光荣登榜。近年来,仙桃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全市共9人获评中国好人。
文明之美,植根于见贤思齐的良田沃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仙桃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城市发展全生命周期,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愈发浓郁,文明之光闪耀仙桃大地。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深入田间地头,探寻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置身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探讨人居环境整治妙招,让‘支点建设’从宏观蓝图转化为具体实践。”5月6日,团市委开展的“悦学习·跃青春——支点建设青年谈”活动中,青年们围绕工作实际,畅所欲言,将青春智慧凝聚成“金点子”。
倾力打造青年理论宣讲品牌,团市委以“青言青语”传递时代强音,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
理论宣讲,凝心铸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仙桃组建了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队伍和同心、初心、爱心、红心、匠心“五心”宣讲队,通过“讲谈演播诵”方式,推出“板凳课堂”“田间讲堂”等特色宣讲活动,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家常话解读大道理,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强大思想动能。
“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从‘看客’变成了‘主角’,为文明创建‘代言’‘吆喝’,形成了‘大合唱’。”市孝雅使者志愿服务站聋人志愿者兰华,通过手语翻译,向聋人群体宣讲理论知识与政策,带动他们积极参与文明创建、爱心慰问、义务理发等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破立并举除陋习,移风易俗惠民生。
“要不是我大儿媳悉心照料,哪能有现在这硬朗的身子骨!”在张沟镇先锋村,80岁老人朱敦明提起儿媳妇刘菊姣时笑意盈盈。
以勤持家,以孝传家,以善兴家。作为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先锋村聚焦“家庭美、家风正、家业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绘就特色产业欣欣向荣、幸福生活蒸蒸日上、文明新风冉冉动人的和美乡村画卷。
扎实推动移风易俗,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仙桃“软硬兼施”治理高价彩礼、遏制大操大办:红白理事会规定宴席规模“硬杠杠”,积分制打破人情攀比“软约束”。
全市村(社区)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被纳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争当移风易俗“排头兵”,一场摒弃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的文明变革为城乡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伟大时代孕育崇高精神,文明风尚需要榜样引领。
“当我走进人民大会堂,这么近距离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当时就心跳加速,浑身充满力量,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刻还心潮澎湃、激动不已。”4月30日,在2025年仙桃“致敬劳动者”记者见面会上,全国劳动模范田习姣分享在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难忘瞬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现场掌声雷动,榜样的力量直击人心。
见贤思齐深植人心,“好人之城”熠熠生辉。仙桃连续六届举办“感动仙桃·十大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每季度评选“仙桃好人”;市有好人长廊,镇有好人广场、好人公园,村有好人文化墙;开设“仙桃网上好人馆”;拍摄“德耀荆楚”系列主题作品;线上+线下搭建全媒体平台,让先进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深入人心。全市共涌现出中国好人9人、湖北好人9人(组)、湖北省道德模范4人、荆楚楷模19人,评选出仙桃道德模范74人、仙桃好人179人、仙桃楷模382人,创成全国文明村镇10个、文明单位12个、文明校园2个、全国文明家庭2户。
崇德向善,文明高度在榜样力量中攀升。
“一声‘大侠’当之无愧!”今年2月,仙桃三人加一匹“白龙马”的冲刺式接力救人火爆全网,他们侠肝义胆为仙桃书写了小城大爱的新传奇。英雄无惧险境,义举声名远扬。
“阿爸,若您不嫌弃,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仙桃民警张志阔重情重义,10多年来,他毅然接过已故室友尽孝的接力棒,每逢年假休息日远赴广东,探望照料大学室友年迈的双亲。此诺如山,一生不移。
“一二一……”2023年凛冬,那整齐划一的口号犹如生命号角,西流河镇西沟村救援群体用一场惊心动魄的“拔河式”救援,诠释了人性的至善至美。
站出来,冲上去!组成团,帮一把!义无反顾是仙桃人民融于骨血的习惯成自然,更是内化于心的持久性积淀。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这些凡人善举,共同构成仙桃多彩的热血群像,厚植了城市文明根基。
让“德者有得”,仙桃给予每位好人、英雄实实在在的嘉奖和礼遇。
仙桃对好人、道德模范等在庆典活动、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窗口优先、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给予礼遇。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规模已增长到1100万元,10年间累计表彰131个先进群体和422位先进个人,发放奖励金约150万元。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好人故事,照亮了仙桃的文明夜空;一位位优秀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励着更多市民投身文明实践,仙桃全民参与热情涌动。
开展全“诚”寻人、全“诚”助力等全“诚”系列活动,引导市民树立诚信意识,做诚信仙桃的引领者、践行者。在“小手拉大手”“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文明交通你我同行”等文明行动中,众多学生化身文明行为宣传员和监督员,以点滴言行影响家庭、辐射社会。
在31个社区试点推广“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新模式。志愿者的每一次付出都被精准记录、量化存储,变“单方馈赠”为“互相需要”,构建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文明互助氛围愈发浓厚。
31.2万志愿者、2611支志愿者队伍,像一支支流动的火炬,走到哪里就照亮哪里,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汇聚起城市文明的磅礴力量。
全市1个中心、22个所、707个实践站、178个文明实践广场、37个文明实践点、47家新时代爱心商家联盟,构建起城区“15分钟志愿服务圈”、农村“30分钟志愿服务圈”,深入践行“中心流动、镇办调动、片区联动、群众悦动”的“悦动+”文明实践品牌,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让文明风尚成风化俗。
春跑马拉松,夏竞龙舟赛,秋品黄鳝季,冬赏花灯展,“四季仙桃”特色文体旅活动,点燃城市热情。仙桃持续开展接地气、有灵气、聚人气的“文明+文体”活动,以文体运动提振精气神,升腾烟火气。
“村 BA”“青 BA”“厂 BA”应接不暇,农民艺术节、迎新春灯会、新春歌会持续上新,集体舞大赛、广场舞大赛轮番上演,群众获得感升级,幸福感爆棚,获得精神滋养,凝聚奋进力量。
以“文”兴业,提升幸福成色
从去年的第54位提升至第52位,连续5年位居全省首位——7月23日,赛迪顾问发布2025赛迪百强县市榜单,仙桃又一次刷新了发展里程碑。
百强榜连年进位,经济发展量质齐升。这是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与全国文明城市的互促共荣,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动表达。
作为“体操之乡”“冠军之城”,仙桃人血液里流淌着拼搏、奋斗、追赶、超越的基因。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体育竞技场上,也融入到了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
翻开发展的成绩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仙桃向新而行、向高而攀的铿锵足迹:自2001年仙桃GDP首次突破100亿元,到2017年至2022年,先后跨越700亿元、800亿元、900亿元、1000亿元4个关口,成为湖北首个千亿县。
2024年,仙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00亿元大关,达到1125.13亿元,实现百亿增量目标。这是继2022年跻身全国县域千亿俱乐部后,仙桃城市能级的又一次跃升,发展实力更足、成色更优、后劲更大。
“仙桃成绩单背后的密码值得探索,可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说。
赛迪顾问中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婷婷认为,千亿县仙桃又实现百亿增量,离不开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必将促进湖北省县域经济百强进位、千亿扩容,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对一座城市而言,文明是最好的品牌、最美的底色,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仙桃推动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用旺盛城市生长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
科技赋能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大力实施汉江人才计划、沔才回归工程等柔性引才政策,做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的等平台,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每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滚动技改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容百锂电、华润电力、健鼎电子、鼎龙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一块电池”聚链成势,69家台商台企集聚发展,旺旺、东南佳、富士和等重点企业扩规裂变,“二期”“三期”现象蔚然成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发展迸发强劲动能。聚焦治一方水土、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协同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仙桃既守护生态高颜值,又赢得经济高价值,以党支部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清洁家园、清正家风、幸福家业建设,打造江汉平原人居环境整治样板,坚定不移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路。
叫响非织造布小镇、毛嘴女裤小镇、张沟黄鳝小镇等特色镇,发展“一条鱼、一粒米、一朵花、一颗芯”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动低空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发展,建成沔阳小镇、梦里水乡、百万花海等景区,推进城区“五河四湖”水系连通、生态修复,仙桃现代化水乡田园市、生态型健康滨水城建设步履铿锵。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是仙桃高质量发展的不变法宝。持续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用好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稳步推进仙桃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做大做强仙桃B保,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向全国各地游客发出“‘藕’誉仙桃、鳝行天下”的真诚之邀,持续擦亮沔水文化、孝雅文化、体操文化、三蒸文化“四张名片”,让流量聚起来、人气热起来、消费旺起来。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持续学思想、提能力、转作风、争一流,使干部能力素质同服务支点建设要求相适应,全面练就“铁肩膀”的责任担当,着力建设“响当当”的领导班子,着力锻造“硬邦邦”的干部队伍,全力提振“嗷嗷叫”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提升专注度、提高执行力。
当新时代文明创建的成果融入发展血脉,仙桃这座千亿之城正以“文明之力”撬动“发展之变”。
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仙桃确立了勇当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崭新坐标——
全国百强争先进位。坚决落实“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同类地区”要求,力争今年 GDP增长7%、突破1200亿元。在全省率先挺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并持续进位,经济总量加速冲刺2000亿元。
中部百强争当标杆。坚持跳出湖北看仙桃、立足中部谋仙桃,敢与好的比、敢与快的赛,争当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标杆。
全省县域站稳排头。充分发挥武汉都市圈重要成员的区位优势、汉襄宜“金三角”的节点优势、直管市“小马快跑”的体制优势,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当好排头兵。
当文明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当精神的力量在奋进中凝聚升华,今日仙桃,一幅智慧与温度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文明与发展相得益彰的现代城市新图景正在江汉平原腹地徐徐展开。
征程万里风正劲!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明日仙桃,必将开创“聚力建支点、奋进两千亿、勇当排头兵”的恢弘篇章!(文/全媒记者 邓一凡 李兵 张曼 刘贤双 鹿丹丹)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