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翠:永不褪色的记忆
8月初,郭河镇百胜村,蝉鸣声正浓。微风拂过稻田,80岁的陈正桃总会驻足凝望。那片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土地,也掩埋着他对父亲陈德翠最深切的思念。
“陈德翠,男,湖北省人,烈士。生前是汉沔游击支队队员,牺牲地点是仙桃市。”
“我出生第五天,父亲就走了。我的生日,可以说就是父亲的忌日。”指尖抚过泛黄的烈士证,老人将记忆拉回到80年前的那个春天。他脑海里关于父亲的碎片式回忆,拼凑出一位平凡青年在烽火年代的不凡抉择。
1945年,陈德翠刚满28岁,受武汉进步思潮影响的他,早已在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得知日军要从张沟白庙向郭河埠湾(今郭河镇大发村)推进,陈德翠带着队员们借着夜色掩护,将枪支悄悄转移到河对岸的村民缪书畅家。
白天,日军用刺刀逼着村民修路,到了深夜,陈德翠则带着队员们把修好的路段一块块挖开。“那会儿风声正紧,父亲和他的队友们急中生智,扮成农民模样在田里忙活,这才惊险躲过一劫。”陈正桃回忆。
没多久,陈正桃出生了。得知这一消息,日军提前埋伏在他家门口。出生5天的那个深夜,陈德翠难掩对儿子及爱人的思念,悄悄返回家中。然而,刚推开家门,还没来得及抱起襁褓中的婴儿,埋伏的日军就扑了上来。
将陈德翠带至余家庙后,日军严刑逼供,强迫他交出游击队员名单和枪支所在地。“他们挑断了他的手筋,刺穿了他的胸膛,最后砍断了他的双腿,即便遭受这般非人的折磨,父亲始终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最后被日军枪杀。”回忆起父亲牺牲时的惨烈,老人眼角泛起泪花。
此后20余年,陈德翠的名字成了百胜村一个隐秘的符号,无人知晓陈德翠的真实身份和牺牲时的具体情形。“乡亲们都说,父亲是被日军杀的,只是他牺牲的经过,从来没人说得上来。”陈正桃说,无人知晓他藏枪的智慧、毁路的果敢,以及面对酷刑时的坚贞。
26岁这年,几位穿着军装的老人辗转找到百胜村,当看到迎出来的陈正桃时,领头的老队长突然红了眼眶,紧紧攥住他的手说:“像,太像了!这个头,这眉眼,这鼻梁,跟德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原来,抗战胜利后,老队长和队友们曾多次给村里来信,讲述陈德翠的英勇事迹,请求政府照顾烈士家属,但因种种原因,这些信件均石沉大海。凭着模糊的记忆,他们一路打听找到这里。
那些日子里,父亲的战友们日夜围坐,一遍遍讲述着关于父亲陈德翠的往事:他们说德翠写得一手好字,说他总能在危急时刻想出办法,那次藏枪就是他的主意。这些碎片拼凑出的形象,让陈正桃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父亲从未离开。
从此,“有骨气、敢担当”成了陈正桃刻在心底的人生信条。在村里担任村干部的那些年,他始终把村民的事揣在心里,碰上再难的坎儿也从没想过退缩。他常跟家人念叨:“父亲用命护住了这片土地,咱们就得把这份精神守好、传下去。”
2021年5月20日,陈德翠墓被迁葬至仙桃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征集父亲照片时,陈正桃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终究没能找到一张父亲的影像,最后只得将烈士证上的名字与事迹印在瓷像上,当作父亲的模样。
如今,每逢清明与烈士纪念日,陈正桃总会带着儿孙来到陵园。“你太爷爷不是天生的英雄,他只是在该站出来的时候,没有后退。”陈正桃总会与孙子讲。风吹过陵园,仿佛有无数个声音在回应,那些永不褪色的记忆,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仙桃日报 全媒记者 张曼 实习生 龚禹函)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