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阳光育人 花开有声——仙桃二中小学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见闻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来源:仙桃日报

李书静老师和孩子们开展心理绘本课小组活动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花式篮球表演

  10月22日,仙桃二中小学部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学校四、五、六年级的1800名学生参加测试。活动结束,操场上、走廊里,到处是欢跳的身影,笑意荡漾在孩子们脸上。

  关注师生心灵健康,借助专业平台监测评估心理健康状态,对苗头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是学校的一项“常规性”“规范性”工作安排。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

  执行校长胡芳芳说,教育的根本是“育心”。倾听孩子心灵“拔节”的声音,守护他们纯真的笑脸,比分数更重要。让孩子们内心阳光,在阳光下舒展枝叶,是我们的责任。

  比分数更重要的关注

  “这个筛查系统对学生心理障碍刻画精准,有很好的预警作用,便于我们建立个性档案,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干预。”学校教科室主任、市心理健康辅导站志愿者李书静说。

  仙桃二中小学部有一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市心理健康辅导站志愿者教师有2名。学校把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最重要的关注点,建立师生心理辅导室,健全心理健康管理、团辅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心理健康障碍跟踪辅导、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并引入心理健康监测系统,精准快速分析导出CDI儿童抑郁量表等,及时弄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随即跟进的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还结合家长会、家访,摸排重点对象,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分离、二孩及多孩等,对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进行梳理、评估,建立信息档案,由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重点跟踪。

  学校给这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一个温暖的名字:“倍爱生”。老师和同学对他们都保持了更多关注、关心与耐心。

  “咚、咚、咚……”敲门声过后,门缓慢打开,门缝里,露出一张戴着眼镜、表情凝重的脸;紧接着,走出一个眼含泪水的小女孩。周末,朱少勇老师来到学生依依家家访。

  依依是一个乖巧的孩子,但近段时间她变得胆小、课下也不多话,老师明显感觉依依似乎藏着不为人知的心事。

  “宝贝,你怎么啦?”

  “她跟我吵架了。”爸爸在一旁吐槽。

  原来,刚才,依依想看动画片,爸爸要追剧,两人抢遥控器,互不相让,“杠”起来了。女儿觉得爸爸欺负人,爸爸嫌弃女儿撒泼。

  在处理完家访常规事务后,朱老师明白了依依情绪低落的原因,并着手处理父女“纠纷”。

  “那这样,现在谁也不肯让,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来一个辩论赛,你们两个当辩手,老师来当评委,弄清事情经过。”父女俩欣然接受。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还原了事情的缘起、经过,轮到了老师“评委”发言。

  “首先,我要批评爸爸,事情是由你引起来的。”“我看一下电视难道不行吗?”爸爸还愤愤不平。

  “你追剧没错,关键要看什么时候。孩子不在家的时候,你尽情看,但是当孩子在家的时候,你自己追剧,却命令孩子去房间看书,换作你,乐意吗?”

  “请换位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她是爸爸,她在看电视,要你去房间看书,你心里愿意吗?”

  “大人都不能完全控制自己,不能很自觉地去看书学习,凭什么要求孩子呢?”爸爸渐渐低下了头,女儿则露出轻松的微笑。

  “当然,依依也有不对的地方。爸爸固然做得不对,但是你应该做个聪慧的女孩,在爸爸固执己见的时候,你不要撒泼吵闹,而应该想办法说服,哪怕只是换一下个语气也行……“老师用善意批评引导孩子。

  接着,老师建议:“同样的场景,我们现在换一个语气重演一遍?”父女俩欣然接受。重演过程中,父女俩露出笑容。

  爸爸一脸释然,用歉意的眼神看着老师,表示一定改掉自己的毛病,关心女儿。依依非常开心去房间看书了。

  从那以后,父女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心平气和,互相理解,家庭也变得温暖了,依依成绩提升很快。

  倾听孩子们信纸上的讲述

  “妈妈老凶我,我不想回家,只想呆在学校里”“奶奶对弟弟百依百顺,可我要吃冰糖、雪糕都不给”“我尽全力了,可是总考不了百分,每次都考不过别人,很苦恼……”

  仙桃二中小学部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孩子们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于与他人诉说的各种困惑事、烦恼事,青春期成长小秘密等,用信纸写出来,投进信箱,向大姐姐倾诉。

  李书静老师专门做了两个信箱,一个是专门收集“问题”的,老师能帮忙化解;一个是专门倾听心声的,老师愿意做最忠诚的听众。专用信纸上是温暖心灵的话语:

  “嗨,亲爱的孩子,我是知心姐姐。非常感谢你愿意与我分享成长中的烦恼。我非常愿意听你说。请填写清楚你的信息,我会给予你回信……”“知心姐姐”信箱,是孩子们的专属心灵空间、宣泄不良情绪的管道,成为沟通孩子心灵的桥梁。

  “知心姐姐”信箱由心理老师阅看,回复,打理,对于倾向性问题,进行团辅;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交心谈心,“一对一”辅导,帮助孩子们化解心结。

  低年级孩子不会写信表达,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绘本社团,社团老师一周一个绘本一个故事,通过讲绘本故事,让孩子们关注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懂得生活道理。

  孩子们上了心理课、美术课,渐渐学会用画笔表达对周边环境和人的看法。老师也从孩子们的简单涂鸦中,看到孩子在家庭的位置、情绪变化以及父母状态等信息。心理老师在留守儿童“画我的爸爸妈妈”练习中,明显感受到他们对亲子关系的渴望。

  有个女生帆帆画了妈妈和表姐,在一旁画了一个小矮人。老师感到奇怪,忙问:边上的孩子是谁呀?孩子说“是我”,说着说着委屈地流泪了。

  老师感到孩子憋着一口闷气。一了解,原来是周末,妈妈领着她和表姐逛街,妈妈给表姐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只给自己买了一点点,觉得妈妈偏心,很生气。老师问:表姐经常来你家吗?你到她家收到过礼物吗?帆帆红着脸回答:“一学期才来一次,有时一年才来一次,收到过很多礼物。”

  老师心平气和地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表姐来你家是做客,妈妈为她买礼物,体现了对客人的热情;你也去过她家,他们家也为你买礼物,你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帆帆听了直点头。

  今年“六一“节前,学校即将毕业的孩子收到了老师给家长的公开信:在这个充满童趣与欢乐的节日,孩子们们将告别熟悉的校园,迈向未知的初中生活。请家长用饱含深情的笔,记录下孩子从懵懂入学到自信独立的六年成长轨迹,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一封封来自家长的信,就像时光锦囊,被悄悄传递到孩子手中。在信里,有回忆孩子第一次背上书包时的紧张与期待,也有见证孩子在舞台上勇敢表演时的骄傲;有对孩子偶尔调皮的包容,更有对未来成长的深深期许。

  一位妈妈坐在孩子座位上,满怀忐忑写下回信。回顾六年相处点滴,有压力、有开心,更有骄傲,在孩子小学毕业之际,真挚母爱溢满纸间。

  这是一封超暖的妈妈来信,字里行间全是对“大宝”的爱与回忆。从答对数学题的雀跃,到运动后的欢跳,可爱瞬间都被妈妈小心收藏,妈妈的关爱是永远的“护盾”。

  毕业季,看到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家长满是震撼。字里行间,以记忆片断、真诚期许及永远相伴的承诺,藏着家长与孩子相伴成长的快乐与感恩。

  运动+劳动+互动的心灵沐浴

  心理健康教育是“育心”,仙桃二中小学部从“心“出发,以运动、劳动、家校互动“洗心”“润心”,让孩子内心沐浴阳光,充盈光明。

  运动清心。心理学专家指出,药物与运动在干预抑郁方面没有差异。学校严格落实学生每天运动两小时要求,推进特色操场文化,增强活动趣味性、吸引力。如推行学生曲折跑、数字跑,拼音、24节气蹦,跳皮筋、萝卜蹲、丢手绢等,还有传统的跳房子、滚铁环游戏,老师带着孩子们玩,在运动中保持身心健康。

  劳动净心。适当户外劳动是愉悦身心的“体操”。学校辟出专门空地,每个班划出一小块菜地,作为劳动实训基地,孩子们在这里学种菜知识、做户外伸展,与同学互动。今年夏天,孩子们种的西红柿、青椒长出了果实,有的栽下的西瓜苗还结出了西瓜……家务劳动也是留给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帮妈妈扫地、擦桌子、洗碗、整理鞋柜等,是孩子们“晒”得最多的作业。

  互动养心。孩子教育70%取决于家庭。学校开设家长学校,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讲座、进行挫折教育等,培训家长。动员组织亲子悦读,老师荐书,家长孩子共读,在阅读中长知识、多交流、增感情。六年级有一名同学,坚持阅读打卡1700多天,成全校标杆。学校编创的心理剧,连续参加省市学生心理剧展演,心理剧《懂》获得市级一等奖,《“剧”焦心灵“育”见未来》获省级一等奖。青年教师余奕获得心理健康学科教学新秀,参加省级精品课并获奖。

  “家校互动体现一种特别的亲情与关爱。”郑仙晴老师有一名特别关注的学生,今年考上了大学,非常开心。多年来,师生一直保持密切交流,教会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放松,遇到烦恼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应对,化解内心压力。

  孩子的父亲涉毒,父母离异,孩子觉得爷爷奶奶不懂他,很苦闷。后来父亲戒毒成功,可感到无脸面对家人,就联系随船出海,一去一年多。孩子感觉被抛弃,特别孤单,一段时间不吃不喝,也睡不着,经常从噩梦中惊醒……奶奶很着急,找到郑老师,请老师“救救孩子”。

  于是,在办公室,郑仙晴试着与孩子父亲通电话。父亲感谢关心,承诺这次出海回家后,一定好好守护在孩子身边,绝不离开他……孩子得到父亲的承诺,心情开朗了,以良好状态投入学习中。

  师生相伴的日子辛苦而执着,孩子用进步迎接爸爸回家。那段时间,师生灵魂相伴,疲惫与暮色相随,终于迎来父子团圆,孩子脸上荡起灿烂笑容。

  刘君老师对班上的7名留守学生特别上心。一名12岁的女生英英,性格倔强,很任性,学习成绩不稳定。刘君在走访中了解到她特殊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父亲重病,母亲出走,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从此,刘君用爱心、诚心感化孩子,私底下经常谈心,告诉她有困难可以随时找老师,用耐心、智慧帮她树立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英英有一点点的进步,老师都会表扬她,当看到她真情流露的文字,老师总是给予特别点评,结尾还不忘加一句“老师喜欢这样的你”,增加她的自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英有了令人欣喜的转变:爱笑了,与同学相处融洽了,懂得为别人着想了……刘君感到由衷欣慰:付出没有白费,孩子长大了。

  运动场上的汗水,田地里的耕耘,家校间的温情……这一点一滴的“育心”实践,正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每一颗童心,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内心光明的健康成长之路。(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晓旦)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