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 近悦远来——仙桃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高质量发展之“进”
图为市民之家跨域通办窗口。摄影 记者郑恒
近期,在香港举办的“2025全球商报经济论坛暨‘金鲲鹏’中国财经价值榜颁奖盛典”传来好声音:仙桃凭借在政务服务、市场环境、法治保障、创新活动等7个领域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2025中国城市营商环境20强”。
筑巢引凤,近悦远来。“十四五”期间,仙桃坚持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与久久为功的服务韧劲,持之以恒构建“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高质量发展之“进”,仙桃经济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GDP先后站稳900亿,跨越1000亿,突破1100亿;连续9年争先进位,2025年以全国第52位的名次强势登榜赛迪百强县市榜单;连续5年位居全省首位,连续3年为全省唯一千亿县,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整体提升,“聚力建支点、奋进两千亿、勇当排头兵”动能澎湃。
营商环境更优,经济体格更“强健”
今年6月下旬起,仙桃连续召开6场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法治环境等多个维度,用“硬核”数据发布仙桃营商环境“成绩单”。
一座城市拼经济,本质上拼的是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把塑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以“专注极致、勇争第一”的夺冠精神,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不止,创新不息。从“产业第一、项目为王、企业家老大”理念的一以贯之践行,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全程包保;从四下基层、户户走到的常态化服务到“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帮扶活动的深入推进;从对标江浙沪到“三化”“四减”“五办”改革,仙桃以更高视野构建产业生态,更大魄力深化改革创新,更实举措利企惠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用脚投票,持续选择仙桃、扎根仙桃、回馈仙桃。
今年初,《仙桃市2025年聚焦支点建设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出炉,聚焦任务、创新、亮点、问题“四个清单”,部署24项攻坚任务,配套65条分解清单,改革领域之广、力度之大,再掀优中创优热潮。
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顺利推进,各类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营商“软环境”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硬实力”,仙桃经济体格更“强健”。
——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全市登记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6.5万户,创业密度达每千人152.95家,高于省内平均水平,106家个体工商户获评“名特优新”。
——法治环境更加健全。全面推行“首违不罚”、柔性执法,建立涉企“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三张清单,落实柔性执法9000多件次;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整改趋利性执法等问题97项;推行涉企案件“繁简分流”,民商事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92.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开放环境持续拓展。建强海陆空开放平台,出台跨境电商专项扶持政策,制定集装箱水路运输补贴办法,推广“提前申报”“远程视频查验”模式,压缩通关时间80%以上。
——政务环境高效便捷。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审批效能创出新速度,“一网通办”实现新突破,“最多跑一次”100%覆盖,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生态环境日趋完善。以高素质技能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268名专家和学历类人才获“沔才卡”,323.4万元人才补贴“秒”到账。家门口的技能课堂,让数万劳动者“一技傍身”,端稳就业饭碗。
今年,我市共25项改革事项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名单,其中国家级3项、全国首创性改革1项、省级21项,总量创历史新高。
服务走新又走心,项目建设活力澎湃
“没有龙华山街道的真情帮助,我们企业不可能这么快投产。”谈及仙桃营商环境,湖北群有长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柏春连声称赞。
群有长物是一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攻环保科技。此前,该项目因蒸汽配套滞后无法顺利投产,进而影响千万元订单。
得知群有长物的难处后,龙华山街道“红色代跑团”迅速行动,他们先后11次拜访相关供应企业和部门,6次组织专题协调,蒸汽配套难题很快得以解决,推动该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7个月,再次刷新“龙华山速度”。今年1—8月,街道新签约项目同比增长95%,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131%,新投产项目同比增长43%。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仙桃始终牢固树立“产业第一、项目为王、企业家老大”理念,坚持盯着项目干、围着项目转,创新举措、精准服务,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特别是今年,仙桃大力实施“四百”计划,百名干部进工厂车间、到项目一线,用心用情包项目、优服务,以全要素保障、全周期管理、全方位服务,推动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好。
持续深化审批改革,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仙桃创新实施用地报批“边组边审”模式,推广不动产登记“证缴分离”“宗地分割”“带押过户”“双预告转本”等举措,全面推行“两评合一”并联审批及总量控制同步办理,允许容缺“评估意见”,让项目审批像“坐火箭一样快”。
“工业项目方案审查3天办结、‘一书三证’1天办结,抵押登记、转移登记等高频登记业务即时办结。”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推动审批时限整体压缩78%,助力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企业普遍反映“早开工1天能省10万元成本”。
无事不扰、有呼必应、应必有果、果必满意。各地、各部门同题共答,争当“仙”锋,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组建项目服务专班,提供项目用地选址规划论证报批等“一对一”全链条服务,以及从土地摘牌到竣工验收的全程代办服务;提供从编制到排污许可申领的“上门包保”服务;推行“不动产+水电气网”一窗联办,推行柔性监管一次进门、一次告知、一次查清,整合检查事项避免多头执法。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增长极,仙桃高新区创新推出“首席服务员”包联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实现从“等企业上门”到“送服务进厂”,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将营商环境优化具象为一个个攻坚场景。今年上半年,仙桃高新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新增市场主体较去年同期增长40%。
坚持要素赋能,构建一流发展生态。仙桃持续提高要素配置精细化水平,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并提供关键支撑,在用地保障方面,建立台账清单管理,推行“容缺受理”模式;全面落实全省电价机制改革工作,深化“三零三省”办电服务;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大金融惠企支持力度,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工作台账,着力化解融资难点。
市人社局聚焦楚商回归、沔商回乡,构建“政策+服务”双轮驱动、“培训+平台”双翼赋能、“产业+创业”双向融合的“3+”全周期支持体系,覆盖创业全阶段关键环节,破解“融资难、落地难、成长难”问题。
截至9月,全市累计吸引1277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新增市场主体1121家,实施6个“荆楚归雁返乡创业项目”;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5亿元,扶持创业项目237个。
“去年以来,我们助力多家企业争取奖补资金4389万元,其中省级资金3070万元,市级资金1319万元,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发展动能。”市经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敏表示,将认真落实“完善惠企政策集中统一发布机制”和“直达快享”要求,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强化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确保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能充沛——
仙桃每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滚动技改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新增“四上”企业100家,“大项目顶天立地、支撑引领,小项目铺天盖地、集群发展”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重点项目扩规裂变,二期三期现象蔚然成景,台资企业集聚发展,主导产业实现从“点的突破”到“链的协同”再到“群的跃升”。
数字赋能,政务服务“好办”“快办”“智办”
“就像有了个‘智慧管家’,有求必应。”10月17日,市民张康谈及新升级政务服务系统赞不绝口:“现在办事有‘智能导师’全程指导,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头绪、办不明白事了。”
过去,传统政务服务线上指南模糊、缺乏针对性,难以契合群众个性化需求,“反复跑、多头问”成了不少人的烦心事。为此,我市主动拥抱新技术,深度“牵手”DeepSeek大模型,开启政务数智协同新模式。
今年,仙桃“城市大脑”重磅升级——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联合中国电信,完成了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成为全省同类城市首个接入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城市智慧管理平台。
依托这一平台,一体化政务服务智能问答、智慧大厅数字人助手、人工智能+大厅窗口实时预警系统、智能公文写作助手、智能文档整理、AI辅助政策宣讲等九大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智办”跨越。
数字驱动,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十四五”期间,我市紧扣“以信息化赋能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三化”“四减”“五办”改革,持续扩面提质“高效办成一件事”,交出亮眼成绩单:2025年,仙桃荣登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百强县第45位,连续2年居全省首位;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荣获“全国数字赋能审批制度改革典型案例”;“一窗通办”改革被纳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率先在全省设置无差别综合窗口。
办事体验感、便捷度、满意率持续提升。市民之家集成39个部门2528项业务,全程网办率达96.94%,即办件占比87.04%;行政许可事项时限压缩率达93.94%,精简材料超2万项。以市公安局为例,近300项高频事项“全程网办”“在线预约”,市民无需预约排队,即可实现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高频业务“随时办、就近办、快捷办”。
群众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锚定群众需求导向,仙桃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借力“村BA”篮球赛、“情系家乡 就在仙桃”系列招聘会等热门活动,“摆摊设点”开展业务办理与政策宣讲,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让政务服务从“被动受理”转向“主动供给”。
政务服务“朋友圈”持续扩容。与贵州、吉林、新疆等11省35个市县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办理跨域申请10.6万件。线上线下融合、虚拟实体互补,全市39台自助终端可办理近2000项业务,“云上大厅”覆盖80%以上高频事项,24小时智能客服“永不打烊。“优仙办”专窗护航企业发展,“局长帮您办”“改革体验官”“事项回访”“好差评”等机制多维度监测服务质量。
乘“数”而上,农业生产“耳聪目明”。600家企业成功“上云”,千名“塘总监”上岗,弹指间黄鳝“游”向全国。张沟镇先锋村养殖户刘海军打开“仙桃黄鳝智慧平台”APP,界面清晰呈现空气水质监控、增氧机智能开关、鱼塘异常报警等功能,可随时掌握鱼塘水质情况,AI还会量身定制鱼药、饵料配方,传授改进水质方法,让“汗水渔业”变“智慧渔业”。
数字驱动发展,智能引领未来。今年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居省直管市首位。乘“数”而上,持续发力,仙桃正推动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让“数字政务”的便捷与高效惠及更多群众、点亮幸福生活!(仙桃日报 全媒记者 邓一凡 李辉 鹿丹丹)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