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链接”全国市场
原标题:25年深耕,种植面积达1.3万亩,形成集“种育苗栽收储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每亩可产4000多斤、可卖8000多元。这是村民彭辉种植西兰花算出的“幸福账”,今年的收入让他笑得合不拢嘴。
11月18日一早,九合垸原种场二分场,彭辉的西兰花地里热火朝天。6名工人娴熟地切割、装篓、转运。“到处都要工人采收,每天每组都要10多人下田。”村民姚保枝一边弯腰采摘,一边腾出空来接电话、联系附近村民务工,“眼下缺人采收成了烦恼。”
这批西兰花于9月移栽,历经百余天生长,迎来集中上市。种植的60多亩地中,有40亩是彭辉与农户签订半年承包合同流转而来。他专门新购置一台三轮农用车,两辆车接替奔跑,将西兰花运往产业链公司的收储车间。
九合垸原种场为何能成为“西兰花之乡”?答案写在土地里。
九合垸原种场紧挨潜江、监利,厚土层、天然富硒土壤,让这里成了西兰花的理想生长区。25年深耕,全场种植面积达1.3万亩,带动周边10万亩种植区,形成集“种育苗栽收储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11月初收购价为每斤3.5元,今天是每斤2元,比去年平均价格还高。得抓紧收,不能误了行情。”彭辉望着田垄说。眼下,为应对收获高峰,九合垸原种场冷库已增至23座,帮助农户错峰销售,卖上好价钱。
“二分场7000多亩西兰花陆续上市,客户电话都接不过来。”装运现场,二分场党支部书记余启华接到来自广州市场的电话,对方询问长势和收购价后,当即预订了一车,“一部分西兰花直接装车南下,一部分则运往产业链公司维塔根的收储车间”。
10天前,维塔根启动西兰花收储和销售。当日中午,公司累计收购已超8万斤。企业负责人刘卫华介绍,目前尚未到本地采收旺季,但每天可收购10万多斤,“广东、甘肃、湖南等地的客户都在等货”。
维塔根为何落地九合垸原种场?此前,在“四下基层、户户走到”工作中,不少村民反映:“场里缺一家懂种植、懂收购、懂销售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企业”。随后,在九合垸原种场党委的招商引资和牵线搭桥下,维塔根被成功引进,补齐了产业链关键一环。
刘卫华与西兰花打交道已有13年,是西兰花产业链的“操盘手”。他和合伙人创办了维塔根农业科技公司,今年6月,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100亩的育苗工厂一期投用。20个智能温控大棚、露天育苗区,年育苗能力达1.67亿株。从播种到苗成仅需30天,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
他不仅卖苗,更给农户吃下“定心丸”,与承包大户签订保底收购订单。“农户只管种,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这是刘卫华对承包大户邓玉的承诺。去年邓玉种植200亩,净赚30多万元。今年,他扩大到300亩:“有了工厂保障,心里更踏实。”
“赵西垸林场孙代美800斤、陈场沟口村何吉云800斤、何国友1200斤……”收储现场,工作人员熟练登记。卸货区旁,“一车3人”迅速开工:修剪、挑选、装框,节奏紧凑。新鲜的西兰花在“传送链”上向着全国市场奔去。
“目前收储的多是本地农户和小规模种植户,再有10天生长期,300亩左右的承包大户们将集中上市。”刘卫华介绍,在监利“飞地”种植了100多亩的黄文超,当日将8000多斤西兰花运到收储车间。此前赶上高价,已卖了3000多斤。根据西兰花不同品种上市期,收储和销售将持续至明年3月。
“飞地”种植模式源于轮茬种植矛盾逐渐显现。今年7月,九合垸原种场党委联合市邮储银行,为种植大户批复200余万元贷款,组织农户赴周边县市考察土地流转路径,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依托维塔根组建供应链公司,61户种植大户在河北张家口、潜江、监利及周边乡镇流转土地1.8万亩,形成“统一育苗、本地供应、外地种植、本地收购、统一销售”的“飞地农业”模式,致力打造“仙桃西兰花”区域公共品牌。
为让西兰花从“种得好”迈向“育得好”、实现“四季育苗”的全链突破。眼下,九合垸原种场正培育“仙九一号”“九垸一号”自主品种,与楚仙四合食品公司合作,把西兰花梗变成餐桌上的风味酱菜,让“一朵花”真正做到“吃干榨净”。(市融媒体中心采访组 刘贤双 郑恒 闵雪婉)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