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实在为根,油香常在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1日 来源:仙桃日报

  “朱老板,再寄10斤菜籽油到武汉老地址!”11月11日清晨,郭河镇民政街附一号的朱家榨油坊内,41岁的朱静接起武汉客户的订单电话,提笔记录地址,应声承诺:“下午发顺丰,包装加层泡沫袋,三天准到。”

  身旁65岁的父亲朱典权弯腰擦拭榨油机齿轮,指尖沾着机油,鼻尖萦绕着刚炒好的菜籽香——铁锅中余温未散的菜籽裹着焦香,陆续落入进料口。红庙酥饼店老板答帮槐探进头:“老权,来打油!用你家油做酥饼,回头客都多了!”朱典权直起身回应:“上午刚榨好,给你留了一桶,够你用两天。”

  自1995年朱典权进入镇油厂当会计起,这缕油香已在郭河街头飘了近三十年。如今朱静接过接力棒,守正创新让老手艺焕新,践行“家风好则家业兴”。

  “当年进油厂,我跟着老师傅学榨油,选料、炒籽、摸齿轮转向,样样吃透。”朱典权拍去手上灰尘回忆。1995年,35岁的他因细致、算盘算得精任职油厂会计,却不甘只管账本,每天下班后留守车间钻研手艺:“那时全靠人力,铁锅炒籽得不停翻,榨油要轮流抡木槌,一天下来胳膊抬不起来。但街坊提油桶打油的声响,从早到晚没断过。”

  3年后,朱典权调任织布厂厂长,仍惦记油坊香气。1997年镇集体企业改革,油厂面临停产,他连夜找镇里申请:“我懂榨油也爱这手艺,不能让老油坊消失!”随后凑钱盘下油厂,从“朱厂长”变回“朱榨油匠”。

  最初,油坊只有他和妻子两人,每天天不亮生火烧锅。“炒籽的热气裹着油烟,半小时衣服就湿透,脸上沾满灰尘。”朱典权说,那时一天榨两百多斤油,晚上倒头就睡,却始终坚守“死规矩”:原料必选颗粒饱满无霉变的菜籽,炒籽火候分毫不差,“每滴油都要对得起买油的人”。靠着这份实在,油坊名声渐起,周边通海口镇、张沟镇的村民骑三轮车赶来打油,一年盈利十多万元。

  2007年,朱典权专程赴湖北公安县,斥资1.8万元引进半自动榨油机。“机器运到那天,街坊都来围观问用法。”他记得,金黄的菜籽油流入油罐时,孩子们拍手欢呼,老人们点头称赞。此后油坊日榨油量提升至1000多斤,每年9到12月旺季,民政街满是油香,成为郭河镇独特风景。

  朱静毕业后赴深圳打工,始终牵挂家中油香。2022年春节回家,见父亲鬓角添白、佝偻着检查榨油机,老风车也已磨得发亮,当即决定接手油坊:“我爸守了二十多年,现在该我扛起来。”

  刚回油坊,朱静先学“老规矩”:清晨跟着父亲选原料,牢记“抓把菜籽咬,脆的水分少”;白天守在炒籽锅旁,谨记“火候够不焦,闻着清香刚好”;晚上和父亲对账,聆听老油厂的故事。“我爸常说‘榨油和做人一样,不能偷工减料,要实在’,这话刻在我心里。”

  朱静深知,仅守成不够,还需创新。他发现手摇风车筛原料费力气且残留杂质,于是专程赴河南考察,斥资两万多元引进电动筛选机,手把手教父亲操作。“现在技术真先进,省力还筛得干净!”朱典权围着机器反复打量。

  解决原料筛选问题后,朱静聚焦销售渠道拓展。“以前靠口碑,客户多在周边,现在油香也怕巷子深。”他用手机拍摄榨油短视频,无华丽特效,只记录菜籽翻炒、油珠滴落、真空过滤的真实场景,这些视频在抖音、视频号吸引大量粉丝,油坊线下销量增长15%。“下一步计划在淘宝、拼多多开店,打通线上渠道,让更多外地客户买到咱家的油。”

  “年底还打算引进过滤沉淀设备,让油质更上一层楼。”朱静指着油坊角落预留的位置,墙上已贴好设备参数。如今朱家油坊形成标准化流程:电动筛选去杂质、铁锅炒籽控火候、机器榨油提效率、真空过滤除残渣、静置油罐慢沉淀,每个环节朱静都亲自把关。“我爸守的‘实在’是根,我要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

  秋日午后,阳光洒在金黄油罐上。朱典权坐在竹椅上,看着儿子给客户打包油桶,偶尔递过胶带,嘴角满是笑意。朱静举着油桶问:“爸,封盖紧不紧?”他拧了拧盖子点头:“紧,跟我当年榨的油一样实在!”

  父子俩的身影在油香中交叠,勾勒出“家风传承、家业兴旺”的动人画面。“只要油香在,朱家就一直榨下去。”朱静贴好快递单,指尖摩挲油桶标签,眼神坚定。他要把“实在”家风代代相传,让郭河的老油香顺着快递单,飘向更多城市的餐桌。(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胡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