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立碑为证,让仙桃文脉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2日 来源:仙桃日报

  11月的仙桃,秋意正浓。在胡家台战斗遗址、汉江船厂、复兴矶三处文物点,崭新的芝麻灰大理石标志碑静静矗立,庄重典雅的碑体上,文物级别、历史沿革等信息清晰可辨。11月5日,随着汉江船厂、复兴矶标志碑的顺利落成,仙桃首批3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树立工作圆满完成。这不仅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步,更标志着当地文物保护规范化管理迈入新阶段。按照规划,其余41处省保、县保单位的标志碑树立工作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任务,让全市4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实现“有名有姓、有迹可循”。

  立碑背后的严谨考量

  “首批3处立碑单位的选择,是基于文物价值、保护需求和普查成果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市博物馆综合部主任曾宜环介绍,胡家台战斗遗址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江船厂代表了仙桃近代工业的发展印记,复兴矶则是当地水利设施的历史见证,三者涵盖不同类型文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为让标志碑既彰显文物价值,又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前期筹备工作十分细致。材质上选用耐久性强、质感厚重的芝麻灰大理石,既符合文物保护的庄重属性,又能抵御长期风吹日晒。内容设计上,市文物保护所(以下简称市文保所)严格遵循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的规范要求。碑文内容主要包括文物名称、保护级别、公布单位、公布时间、简要说明以及树立单位等核心信息。字体、排版都经过专业设计,确保清晰、庄重、美观。让每一块碑都成为讲述仙桃历史的“活教材”。

  立碑过程更是精益求精。“立碑过程可以概括为‘勘、设、制、安’四个环节。”市文保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树碑选址,在方案上反复推敲、论证,要确保既不影响文物本体,又便于市民参观了解。“针对胡家台战斗遗址的红色属性,我们将碑体选设在遗址临街的合适位置,与纪念设施形成呼应;汉江船厂作为工业遗存,选址则兼顾了整体风貌与参观便利性。”

  属地乡镇的积极配合为立碑工作保驾护航。“立碑前,我们挨家挨户向周边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全力支持。”相关乡镇的工作人员表示,广大群众对这项保护举措也表示理解和欢迎,认为这是让身边文物“有名有姓”、提升家乡文化自豪感的好事。

  文物保护的仙桃实践

  此次标志碑树立工作,是我市深化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具体行动。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以来,我市全面摸清了市域内文物资源家底,共登记了314处(其中新增文物点66处),涵盖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大类别文物均有新的收获。

  “四普不仅是‘摸清家底’,更要让普查成果真正服务于文物保护工作。”曾宜环表示,标志碑的树立让普查发现的文物点从“档案里”走到“阳光下”,显著提升了文物点的辨识度和公众知晓度。截至目前,其余41处省保、县保单位的标志碑树立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文物点的现场勘查、定位和设计方案制定工作。部分碑体的加工制作也已启动,预计在今年年底前能完成主体任务。

  作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重要实践,此次立碑行动也推动了文物保护责任的层层落实。市文保所建立了“日常巡查+定期抽检”的监管机制,联合属地乡镇、村(社区)组建了志愿者巡查队伍,形成“专业力量+群众参与”的保护格局。“以前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地方是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有了标志碑,大家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主动举报破坏行为的市民也多了。”市文保所工作人员说。

  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

  立碑只是起点,长效保护才是关键。当前,县级城市文物保护普遍面临着资金有限、专业人才短缺、保护技术不足等挑战。仙桃也不例外,部分文物点存在年久失修、周边环境整治难度大等问题,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为破解这些难题,我市正从多方面发力。一是规划先行,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二是分类施策,按照“省级争取+市级配套”资金筹措模式,投入专项资金解决部分文物年久失修的问题。建立市文保所、市文旅局、属地政府三方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文物周边环境整治,重点清除违法建筑、垃圾堆放、乱搭乱建等问题。三是探索活化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文物走进生活,开展流动博物馆“五进”活动、研学活动等工作,讲好仙桃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以前只知道这里有个老船厂,没想到还有这么深厚的历史价值。”家住汉江船厂附近的市民王女士说,自从立了标志碑,她经常带孩子来参观,让孩子了解家乡的工业历史。文旅从业者也对文物活化充满期待:“这些文物是仙桃独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既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又能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根脉。仙桃以标志碑树立为契机,让每一处文物都“有名有姓、有迹可循”,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承诺。随着“一碑一档”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文物活化利用的持续推进,这些承载着仙桃记忆的文物资源,必将成为滋养城市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仙桃周刊融媒体记者 刘楚辉)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