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杰:器官捐献,彰显大爱无疆
5月23日,24岁的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隆星宇突发疾病后被确认为脑死亡,家属按照逝者生前遗愿,决定捐出部分器官。5月24日上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医生的帮助下,隆星宇的家人捐献了他的心脏、一肝两肾和一对角膜,让4人重获新生,实现了他的愿望。
笔者认为:器官捐献是个令人心情沉重又充满无限敬意的决定,彰显着大爱无疆。因为我们面临一个现实:当前医疗条件可以在部分人体器官功能衰竭后通过移植健康器官让病人重获新生,但是依据法律及医学伦理规则,人体器官的供应只能通过自愿、无偿捐献的方式进行,多数供移植的器官是从刚死亡的捐献者身体上摘取的。逝者生前签署了离世后捐献器官的意愿,最终器官能否捐献,家属的支持与决定至关重要,而家属正在经历亲人离世的痛苦,且做这个决定得迅速,这种场面是令人难受的。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21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让无数濒危的病人有了继续生存的希望。我国器官移植起步晚,进步却非常快。据科研数据,在2015-2020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受者术后3年累计生存率为74.9%。现在,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移植种类不断增多,成功率越来越高。假设没有像隆星宇和他家人的捐献与最终决定,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可能会局限在活体移植之间,通过器官移植不断拯救更多生命将难以实现。
目前,器官移植供体短缺是个棘手的难题,大量需要更换器官的病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只能听候命运的安排。而捐献器官受传统观念等约束,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接受并进行器官捐献,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求。一些人愿意在离世后捐献器官,默默助人重获新生,而另一些人出于种种因素考量,对器官捐献持反对或中立态度。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笔者在看到隆星宇的事迹后深受感动。生命的尽头始终会来到,如果在逝世后还能助人或者推动医疗进步,何乐而不为呢?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没有大体老师(人体标本)的无私奉献,自己又怎能了解医学应用医学呢,又怎能有一技之长立足社会呢。笔者最终决定加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群体,现在已成为第4636143位志愿者。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