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桃新闻

古稀老人的“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6日 来源:仙桃日报

原标题:古稀老人的“红色印记”

    ——记陈场镇机关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唐敦新

  他,年逾古稀,却坚持50余年如一日,让红色史料开口“说话”;他,追寻“红色壮士”胡幼松的踪迹,搜集烈士们的珍贵遗物,日积月累的红色资料装满了近40个档案盒。

  8月19日,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胡幼松烈士纪念馆,74岁的唐敦新依旧为传承红色基因、搜集文化史料、弘扬革命精神忙碌着。

红色故事播下红色种子

  唐敦新出生在潜沔农运领导人胡幼松的家乡坡场村,打小就常听村里老人们讲述胡幼松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故事。烈士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在他心里早早埋下了红色火种。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又打听到自己父辈三兄弟参加红军,杀敌报国的英勇事迹,其中大伯唐良栋牺牲在战场上,父亲和三叔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与部队失联后无奈返乡。听着父辈讲述的革命故事,身处烈士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革命烈士们信念笃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也逐渐融入他的血脉。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烈士们从自发地杀富济贫、与土豪劣绅作斗争到自觉地组织农民武装革命,投身伟大的拯救民族命运的运动中。”他一直在思索。慢慢地,他找到了答案。“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超越时代、超越生命的不竭动力。”他说。

  一个信念也在他心中坚定起来,要讲好烈士们的故事,发出强有力的信仰之声,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精耕细作”挖掘红色底蕴

  无论是在担任沔阳民兵师独立连连长、坡场村党支部书记、镇文化站站长期间,还是在担任镇关工委主任期间,唐敦新始终没有停止过搜集各类文化史料的脚步。

  50多年间,他不厌其烦往返仙桃、潜江、监利、洪湖等地,行程千余公里,自费50000余元,收集整理了974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各类文物(含纸质)68件,形成近600万字的文字材料。

  1975年,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后,唐敦新向镇政府递交了请求修建胡幼松纪念碑、纪念馆的书面报告,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呼吁最终建成。

  进入新世纪,旧纪念碑、馆因年久失修,檀断瓦掉、墙体斑驳、展板霉烂,加之参观人流量不断增加,空间捉襟见肘,严重影响瞻仰学习效果。看到此情此景,唐敦新心急如焚。2013年起,他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新碑、馆迁址重建的征途。

  在唐敦新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6月,仙桃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1500余万元,将胡幼松烈士纪念碑、纪念馆迁址重建。在建设过程中,唐敦新不顾年事已高,不辞辛劳主动担任工程设计员、展馆布置指挥员和工程监理员,并亲自撰写“展陈大纲”。

  对他而言,关乎革命烈士们的事情,只有亲力亲为,他才能踏实心安。凭着他这股执拗劲,新的纪念碑、馆于2019年9月正式建成并开馆,成为仙桃市首个红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从1977年胡幼松纪念馆建成起,唐敦新便担任起义务讲解员,这一讲就是40多年。他不挑时间、不挑天气、不计报酬,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讲。

  “要想让‘胡幼松精神’家喻户晓,成为屹立不倒的精神坐标,就得不断地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企业、深入人群,把丰富的红色文化史料转化为鲜活教材。”他常说。50余年来,他共计接待参观者100余万人次,讲解烈士事迹1200余场,被邀请前往外地作红色报告150余场。

  为了进一步扩大烈士们事迹传播面和影响力,唐敦新坚持笔耕不辍,早在1998年便与人合著《胡幼松传奇》,并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他撰写的《码头和大捷》《沔西区是鄂中早期的“革命中心地带”》《泪洒沃土,浩气长存》等文章被国家文史刊物收录。

  不忘初心誓坚守,这位有着47年党龄的老人用尽一生义务担任烈士事迹的讲述者、红色精神的传承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获授“荆楚楷模”“道德模范”“新乡贤”等荣誉称号。(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张曼)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