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农人”刘杰:用技术让“乡土生金”
刘杰在机采棉试验示范基地“把脉问诊”。
从青涩农技员到扎根乡土的资深“田秀才”,郑场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刘杰怀揣“让土地生金、让乡亲增收”的初心,在棉田、稻田、药田间深耕30余载。他以机采棉破局长江流域种植难题,用“鳝稻虾共生”激活稻田效益,指导半夏种植开辟增收新路径,用科技成果交出“富民答卷”,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二等奖、仙桃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机采棉成全省示范基地
8月5日清晨6点,郑场镇连渔村150亩机采棉试验示范基地里,棉株连绵成海,蕾铃花朵点缀其间,郁郁葱葱的棉田已显丰收之景。刘杰正弯腰记录棉株数据——株高、果枝数、蕾铃等。
这片丰产田在今年5月底曾遭遇播种期大雨冲毁苗床。刘杰同省农科院专家当即组织重新播种,此后坚持3天一轮巡田记录生育进程,成功攻克“高密度栽培”,即每亩6000株,是传统种植的5倍。“今年十月丰收,预计每亩稳产450斤以上。”刘杰信心满怀。
多年以来,长江流域因品种不适、技术空白,机采棉推广几乎为“零”。“年轻人外出务工,人工采棉成本高到农民不愿种。”刘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0年起,他联合省农科院在连渔村建起试验田,成为长江流域机采棉“吃螃蟹”的先行者。
选种、一播全苗、集中成铃、集中吐絮、集中采收,每个环节都浸透着汗水。他和团队筛选品种,最终锁定2个适配品种进行推广,创新“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模式,无人机打药、采棉机收获、秸秆还田一条龙,肥料用量直降一半。
如今,技术已从试验田扩展到千亩棉田。通过“培训+观摩+扶持”模式,全市建成7个示范村、12个示范点,湖北银丰等企业在郑场流转土地280亩连片种植。
鳝稻虾共生结出“增收果”
在郑场镇,刘杰不仅是技术员,更是“农业模式设计师”。他在稻田里巧做“加减法”:6月插稻、全年养虾、年底收鳝,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三收”。为提升效益,他指导合作社打造“有机稻”品牌,依据土壤勘测数据精准实施富硒提质。
“一亩田收稻、收虾、收鳝鱼,去年纯赚4000多元!”郑场镇楚留香合作社田埂上,负责人刘君算起生态账,笑意写满脸庞。他喜滋滋地说:“野生鳝鱼不愁卖,不打农药的富硒稻米售价达20元/斤。”
不仅如此,刘杰在合作社建起180亩中稻新品种展示田,每年试种20多个省种子管理局推荐品种。从播种到收割,全程跟踪水肥、抗病性、产量数据,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会,让农民“看样选种”。三年来,示范田筛选的优质品种,让周边农户亩产平均提高百斤。
半夏成农民家门口的“致富药”
“8亩半夏一年赚10多万元,比种粮食翻了10倍!”郑场镇马王村村民关红烈的菜田里,连片半夏郁郁葱葱。关红烈如今在刘杰的技术加持下,成了带农增收的“领头雁”。
棉花田里挖半夏,是该镇不少村民的增收渠道。“野生半夏越挖越少,人工种又怕病害。”刘杰钻研10年,从散户零星种植中找突破。他试验“半夏套种大小麦”技术,利用小麦控草,让半夏提前7至10天出苗;创新全程化调技术,设3组试验攻克重茬难题,亩产提高5%。针对易患的软腐病,他制定“肥水+药剂”全流程健康栽培方案,让亩产量稳定在1500斤。
技术熟了,销路更要通。刘杰在络绎村建起半夏销售平台,年销20万斤运往甘肃。如今,半夏种植从散户试种发展到近2000亩,庭院套种、棉田复种模式兴起,鲜货收购价稳定在15元/斤,成了农民家门口的“致富药”。
“家在这,根就在这,看着土地多产、乡亲多赚,就是最踏实的幸福。”刘杰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土地的赤诚。作为中国农技推广体系骨干、湖北省农学会及市农学会会员,他常年奔波于全国农技培训一线汲取新知,带着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手把手教乡亲们科学种植、精准管理,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在他看来,每一分土地的增产、每一户乡亲的增收,都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注脚,更是自己坚守乡土的价值所在。(文/图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黄芸)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