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生态答卷里的“民生温度”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来源:中国仙桃网

原标题:

生态答卷里的“民生温度”

——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履职监督观察

  8月14日傍晚,前通路滨水景观带,碧水绕城,绿树叠翠,与城市楼宇交相辉映,生态城市美景如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监督重点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围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黑臭水体整治、全域国土整治、水系连通工程推进、城乡污水治理等关键任务,持续加大监督力度,推动生态环保责任压实、政策落地。

  从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带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调研,到人大代表巡河护河实地“问诊把脉”;从审议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到对工作成效开展满意度测评;从交办审议意见,到后期持续跟踪问效……一系列制度安排落地生根,一个个监督闭环逐步形成,生态环保“民生答卷”越写越实。从“督一次”到“管全程”问题导向精准发力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城区四个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就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重点问题整改,及城区雨污管网整治工作开展视察调研。

  人大代表集中察看了重点路段雨污管网混错接整治和管网缺陷修复施工情况,现场建言献策。“要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同时加快进度,减少对交通和周边居民的影响。”市人大代表、杜湖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樊国平现场提出优化施工方式、压缩工期、减少扰民等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供排水办负责人杨华介绍,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目前全市管网混错接整治已完成1452处,完成率74.23%。缺陷修复完成740处,完成率51.57%。计划今年年底前混错接整治基本完成,缺陷整改率达到80%,确保整改任务高质量收官。

  此次视察调研是市人大常委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一个缩影。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共安排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议题9项,占全年监督议题总量的15%,时间贯穿全年、空间覆盖全域,以全周期监督护航美丽仙桃建设。

  3月下旬,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连续第9年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了满意度测评,交办审议意见3条,持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7月下旬,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重点问题整改及城区雨污管网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推动整改整治工作见行见效。

  “人大监督不是简单地听一次汇报,开展一次调研,提出一条建议,而是通过全过程的监督,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市人大城环委主任委员曾令勇表示,围绕相关生态环保监督议题,已组织开展多场集中视察和调研活动,确保代表们切实掌握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建议,推动问题整改落实。从“看过程”到“见实效”闭环机制力促整改

  监督的生命力和落脚点在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持续丰富监督形式、完善监督链条、增强监督实效,形成了交办、督查、整改、反馈的监督闭环体系。

  5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率队,前往兴隆枢纽、通顺河国控断面、徐鸳泵站等地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引江济汉工程运行、泵站排水能力和重点河段水质情况,现场向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等部门提出建议,并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督办下,市生态环境局实施“起底清仓”专项行动,开展联合督导10余次,第二轮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信访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市水利和湖泊局充分利用河湖长制工作平台,划定河湖管护线805公里,设立1651名河湖长,推动管护全覆盖,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河湖治理管护格局。

  为提升监督实效,市人大常委会推行“意见交办+限时反馈+满意度测评”模式。各职能部门需针对常委会交办的审议意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具体举措、完成时限,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送整改进展及完成情况。

  针对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围绕生态环保工作交办的3条审议意见,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办理,明确了加快推动南城污水处理厂项目、实施城区“五河四湖”水系连通工程、理顺湿地公园权属等12条具体落实举措,确保审议意见落地有声。

  龙华山街道人大工委主动出击,先后两次组织人大代表实地视察辖区五支渠和肖杨河,深入了解水质、水生态和水环境管护等情况,提出意见建议15条,其中部分建议已被市水利和湖泊局采纳。

  “人大代表不只是监督者,更是参与者。必须深入到基层一线,听实情,抓实效,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变化。”视察活动中,市人大代表、龙华山街道纱帽村支委委员、村委会委员胡晶与街道河湖长、志愿者一同对各河段开展巡查,在黄荆社区代表联络站座谈时提出多项优化建议。

  监督闭环管理机制推动“过程监督”转向“实质突破”,让“看过程”变为“见实效”,全市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日益彰显。从“接力跑”到“耐力赛”长效监督擦亮底色

  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终点站”。在市人大常委会长效监督和治理机制支撑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人民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去年以来,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5%,较目标任务高出2.4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位,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三;城西片区7.3平方公里雨污分流改造顺利落地;西环北路、龙昌路、黄金大道东段等13公里主次干道雨污管网建设已完成……

  为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市人大常委会以“盯着问题改、揪着短板干”的劲头持续监督、久久为功,推动各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落细、常态长效。

  在农业农村领域,市农业农村局推动畜禽粪污治理与养殖尾水治理协同推进,全市697家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100%,综合利用率达96.12%。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21.14万亩养殖水体完成尾水治理,绿色发展成效初显。

  在城市建设领域,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强化顶层设计、强化资金保障,先后启动城西片区、南城片区和老城区管网混错接整治和缺陷修复。统筹推进肖杨河、汉南河等7条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和引水泵站4座,清理淤积严重河道15.3公里,建设改造沿河截污管网3.5公里。

  在水环境保护领域,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强化规划引领,落实生态环境管控要求,规划贯通省级5类安全底线,11个方面管控要素,细化补充备用水源地、饮用水源地、市控水质断面、洪涝风险区等安全底线和管控要求。在生态安全底线一张图基础上落实“两表”,将五条安全底线管控要求精准落细为实施行动和项目清单。

  人大监督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实效导向,以高质量监督推动全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仙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发展成色。(文/图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刘贤双)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