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城藕,绘新篇
入秋后,正是沔城藕大量上市的季节,汲取一整个夏日阳光雨露的莲藕,带着粉糯细腻的质感与秋天如约而至。
凌晨1时,当人们睡梦正酣,沔城回族镇南桥村的藕塘开始热闹起来。藕农邓广民熟练地穿上下水衣,拨开密密匝匝的荷叶,一手顺着荷梗往下探,一手拿起高压水枪往淤泥深处打藕。不一会儿,一根五节长的莲藕就这么水灵灵地浮出水面。
南桥村是沔城藕的核心产地。多年来,勤恳踏实的南桥村民在土里“刨金”,不仅在本村种了千余亩莲藕,还“飞地”到洪湖、监利、天门、潜江等周边地带承包了5000余亩藕塘。
但在同乡人面前,50岁的邓广民还是一个挖藕“新人”。为了养家糊口,邓广民常年在外打工。随着年岁渐长,思乡情更切,看到家乡莲藕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红火,去年邓广民回到老家,撸起袖子一头钻进藕塘重新谋生活。
天越冷,藕越俏。邓广民从半夜忙到天亮,寂静的田野陆续被藕贩子的叫卖声划破。每每看到带泥的莲藕被一抢而空,邓广民干起活来浑身是劲,“藕卖得越好,我们的日子就越有奔头!”
“现在是销售旺季,现挖现走货,把田间地头的新鲜口感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南桥村党支部书记高启炎守在田埂上帮着起藕打包称重。
忙碌了一整夜,邓广民获得了600元钱的挖藕报酬。取几节刚从塘里挖出来的莲藕,和排骨一起放进砂锅文火慢炖,当汤色从清澈化作奶白,夹一块粉糯莲藕,喝上一口浓稠藕汤,鲜爽香浓,唇齿留香,一扫劳作的疲惫。这口家乡味,是萦绕在邓广民心中的乡愁。
循一缕藕香,品千年风味。沔城特产九孔莲藕,据考证,明初建城取土烧砖,挖成深池,植藕其中,便有了沔城八景之一的“东沼红莲”。“东沼”就是今天的大小莲花湖,紧邻的南桥、七红等村是沔城藕主产区。
《沔城志》里记载,沔城莲藕粗硕肥壮、藕节均匀,肉质松脆、纹理细腻,鸭蛋头是古藕种的典型特征。“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栗般粉扑”。
“沔城藕好,好在藕种。”高启炎介绍,在沔城南桥、七红等村种植的沔城藕形似“鸭蛋头”,属于千年古藕种。近年来,在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沔城回族镇携手专家对沔城古藕种进行提纯复壮,亩均产量达2500斤。沔城莲藕相继拿下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两个“国字号”金招牌。
为把莲藕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当地政府在生态修复、规模种植、品质把控上下足绣花功,建立“供种、种植、施肥、管理、销售”标准化机制,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延伸冷链物流体系,春夏盛产早藕,秋冬供应煲汤藕,消费者一年四季都可“藕”遇沔城。
乘着产业东风,南桥村的莲藕种植模式同步迭代升级。去年,村里引进电商拓宽销路,农户摇身一变成主播,通过镜头让新鲜速达天南地北。“电商平台的加持,平均每月销售量达一两万斤。”高启炎说。
产业发展不仅富了村民口袋,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像邓广民一样的游子返乡,这是让高启炎倍感暖心的事。
“挖藕是个体力活,以前村上藕农以六七十岁的劳力为主,现在不仅有中年人回来包田种藕采藕,更有年轻人愿意成为新农人,用一部手机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说明这个产业有底气有朝气,大家珍视‘沔城藕’品牌,接力把莲藕产业做得更好。”高启炎细数村里的这些变化,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对于未来,高启炎无限憧憬。他希望推动莲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让沔城莲藕飘香到更多人的舌尖。拂去半生漂泊,邓广民等游子们心安吾乡,用自己的双手在一亩亩藕塘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张钰)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