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一方池塘 两代守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来源:仙桃日报

  凌晨4时,秋夜泛起凉意,乡野还浸在浓墨般的夜色里,远处隐约有几颗星星在闪烁。这时候的夜是属于另一群人的——戴上头灯,撑起竹篙,一人一舟划向池塘深处,不待闹钟响起,张沟镇先锋村鳝农的生物钟早已醒来,忙碌的身影跃动在星罗棋布的网箱间。

  清理池塘杂草、打去饲料残渣,38岁的刘飞虎和父亲刘国雄开启了一天的劳作,水草下欢快游弋的一尾尾鳝鱼,是他们精心照料的宝儿。

  水面上浮动着星夜的碎光,映着这对父子两代人的身影。刘飞虎的心境就如池水一般平静而满足,一如十年前回到家乡,接过父亲养鳝交接棒的踏实感。

  “入秋后天气时热时冷,要多留心观察鳝鱼吃食咋样。”养了一辈子黄鳝,61岁的刘国雄习惯了操心,这颗牵挂黄鳝的心,跳动于1998年。

  当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江启带着乡亲们探索养鳝谋出路,担任大队长的刘国雄和村干部率先带头,成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

  在刘飞虎的记忆中,父母一门心思扑在黄鳝上,哪里的野生苗品质好,他们就去谋;来了专家讲技术,他们就去学,每天吃罢饭放下筷子就往池边赶,家里的日子也在父母的奔波中一天天好起来。

  “那时候村上养鳝的没几家,有的习惯了粮棉传统种植,加上没本钱怕风险,对新兴名堂迈不开步子。”回忆儿时的家庭氛围,刘飞虎的眼神发亮,父母敢闯敢试、吃苦耐劳的行事作风在潜移默化中给他很大的触动。

  从小看着父亲养鳝,对养殖销售早已熟门熟路,但成家后刘飞虎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入这行,这个农民的儿子同样蓄着一股子拼劲要出去闯荡一番。他和妻子在武汉汉正街开起一家服装厂,带着30多名员工当起老板。后来转行干餐饮,虽然累点苦点,夫妻俩搭伙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为什么会回来养黄鳝?”“孩子长大,父母变老,想多陪伴家人。”当人生轨道再次大转弯,家庭观念重的刘飞虎关掉店铺回到老家,为父母分担40亩鱼塘的繁琐农活。

  年轻人有活力爱折腾,对刘飞虎来说,光搞养殖还不够充实。他打开思路琢磨起黄鳝产业链条,到汉川、监利等地进货卖红丝虫饲料。半夜出门进货、清早打理鱼塘、下午出门喂食,每天忙忙碌碌,晒得皮肤黝黑,倒也乐在其中。在他看来,只要想做事,日子就有奔头。

  今年8月,命运再次抛来橄榄枝。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第四季走进张沟镇先锋村。主持人撒贝宁、演员凯丽、故宫学者祝勇组成的“山水小分队”沉浸式打卡“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受节目组邀请,刘飞虎作为返乡青年代表,邀请“山水小分队”到家中做客,大家在晚餐夜话中聆听两代人的养鳝创业故事,感受“江汉人家”的奋斗温情。

  “做梦都想不到能有一天与电视里的偶像面对面,更想不到自己的家会成为节目组拍摄点。”说起这段经历,刘飞虎仍然心潮澎湃。亲身拍摄体会,他对央视节目组家文化理念有了直观理解:小家和谐,大家才会和美,关键核心在于一家人相互包容、勤劳肯干。

  节目播出后,仙桃黄鳝实力“圈粉”,全网关注量突破30.2亿。泼天的流量也让刘飞虎一时得到大量的关注度,让他愈发对黄鳝产业充满信心。每天不管多忙、回家多晚,他都要和父母聊下“今天鳝鱼吃食好不好”,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好好吃饭”一样。

  踩着父亲走过的脚印,刘飞虎跟着学习测水质、辨鱼病,虚心吸收上一辈的经验。他也时刻关注行业技术,给鱼塘装上定时器、配备抽水泵、打通水源连接,让传统养殖更可控。

  划开波光粼粼的水面,小船荡起层层涟漪,水面倒映着刘飞虎的身影,也映过父亲年轻时的模样。对这对父子而言,所谓家业传承,从来不是守着一方池塘重操旧业,而是守着那份对生活的热望与责任。就像寻常的农家日子,在日出而作的四季轮回中慢慢延续,生生不息。(仙桃日报 全媒记者 张钰)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