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台前“演活角色”,幕后“扮美舞台”—— 姑侄都是花鼓戏的“守艺人”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0日 来源:仙桃日报

  市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排练厅里,总可以见到潘爱芳握着年轻演员的手腕调整身段,她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笃定:“秦香莲的苦,藏在眼神里的韧;青衣的台步,要像江汉平原的河水,稳而有韵。”不远处的化妆间内,她的侄女潘芬伏案摆弄珠翠,莲花纹样的头饰在指尖渐显雏形——这对“姑侄档”,一个在台前“演活角色”,一个在幕后“扮美舞台”。

  花鼓戏是地方戏曲,属于江汉平原一种群众喜闻乐见、老百姓喜欢的精神食粮。“百年花鼓,根在沔阳”,沔阳花鼓戏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11年,荆州花鼓戏入列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潘爱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荆州花鼓戏)第四批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

  “花鼓戏是老百姓的戏,没点真功夫,唱不出湖乡人的情。”这是潘爱芳从艺50余年始终记挂的话。13岁那年,她拜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程兰庭为师,走进毛嘴区文工团,开启了与花鼓戏的一生羁绊。

  彼时排练条件简陋,天不亮她就跟着师傅练嗓子,在寒风中压腿、练台步,手指磨破了仍坚持“打靶子”,汗水浸透戏服是家常便饭。1961年文工团并入花鼓戏剧团后,她又得到赛云霞、胡蝴蝶、束小云等名家指点,从青衣的婉转、二旦的灵动到老旦的厚重,每个行当都反复打磨。《秦香莲》里悲愤交加的控诉、《济公追踪》中柔弱坚韧的主妇、《向老三招婿》里泼辣热心的九嫂,她用细腻表演让一个个角色“立”在舞台上。

  这份坚守换来了沉甸甸的认可:1983年,她凭借《向老三招婿》中“九嫂”一角,斩获荆州地区会演优秀女演员奖,该剧还获湖北省会演集体演出一等奖,经省台录像、央视转播,传遍全国;1988年,她随剧组赴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走进中南海礼堂向中央领导汇报,受到王任重、李德生等同志接见。著名电影导演谢添曾评价:“她把人物演活了。”

  退休后的潘爱芳,反而比从前更忙。作为剧团艺术顾问,她系统整理花鼓戏唱腔与表演程式,手把手教新生代演员“以戏传情、以情带声”。2016年,她的艺术实践被纳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171小时视频、149万字口述稿,这些珍贵文献如今藏于国家图书馆,在“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展览中,让更多人看见花鼓戏的表演精髓。而这份对花鼓戏的热爱,也悄然影响了身边人——她的侄女潘芬,童年时总扒着后台门缝看姑母排戏,看师傅们做头饰,那些亮晶晶的物件一戴在演员头上,角色立马就鲜活了,这份记忆在她心里扎下了根。长大后,潘芬毅然投身戏剧服化行业,成了姑母最默契的“幕后搭档”。

  在潘芬眼里,花鼓戏的美,是“台前唱腔”与“幕后服化”的共生。青衣头饰要“素雅大气”,配得上角色端庄;花旦珠花需“灵动精巧”,贴合少女娇俏;老旦装饰得“简洁沉稳”,凸显人物阅历——每一件道具,都要为角色“量身定制”。为了让道具更贴合剧情,她常拉着姑母讨教:听潘爱芳讲《秦香莲》的悲苦,她便在头饰中融入含蓄纹样;聊起《女驸马》的灵动,她又添上轻巧珠饰。同时,她也不忘创新:传统头饰过重,就用轻便材料替代;部分纹样过时,便从江汉平原民俗中找灵感,加入莲花、祥云等元素,让老手艺适配现代舞台。

  “姑母在台前把角色演活,我就想在幕后把角色‘扮美’,这样才是完整的花鼓戏。”如今,在潘爱芳的支持下,潘芬也开始带徒弟,将传统刺绣、头饰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花鼓戏的服化道也是非遗的一部分,不能断了传承。”她说,自己和姑母都是花鼓戏的“守艺人”。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辈子。”这份对花鼓戏的热爱与坚守,正通过姑侄二人的双手,传递给更多人。

  在仙桃,花鼓戏的群众基础根深蒂固——婚丧嫁娶要唱、春戏丰收戏要演,送戏下乡时,台下永远坐满热情的观众。潘爱芳和潘芬深知,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而是让它“活”在当下:潘爱芳教年轻演员“戏要贴着生活走”,潘芬带徒弟“手艺要跟着时代变”,姑侄俩一前台一后台,用“戏魂”与“匠心”,让荆州花鼓戏这门有200多年历史的非遗技艺,在代代相传中,始终饱含湖乡的烟火气与生命力。

  “热爱是第一位的,群众基础就是花鼓戏最强的生命力,新人要善观察、勤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接受记者采访时,80岁的潘爱芳谈到花鼓戏,眼里仍闪着“光芒”。(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黄芸 )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