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科学规划养老“五件套”服务点位79个,守护老年人生活
立冬时节,彭场镇大岭村康养中心的食堂内,暖意融融、香气氤氲。鲜香醇厚的骨头海带汤、色泽诱人的青椒肉丝、入味软糯的豆腐干子……一道道热菜整齐摆上餐桌,老人们围坐闲谈、笑语盈盈。
食堂外,8台配备保温箱的电动三轮送餐车整装待发,配送员分片包干为周边40个村配送餐食,单日最大供餐能力超500份,将“舌尖上的温暖”准时送到有需要的老人身边。
“一日两餐5块钱,不用操心买菜做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77岁的许成会接过温热的午餐,言语间尽显满足。
这份幸福感,源自我市全力推进的养老“五件套”——即幸福食堂、上门理发、代办服务、洗衣房与洗澡房,专为破解特殊老年群体“吃饭难、洗衣难、洗澡难”等急难愁盼问题而生。作为全市养老“五件套”首批试点村,大岭村康养中心由17位本地企业家捐资240万元建成,重点为孤寡独居、行动不便、家庭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日间照料服务。
“给老人们配备了紧急呼叫器,联动网格员、环卫工建立5分钟响应机制,实现‘一键呼叫、即时响应’。”村党支部书记夏必良介绍,村里还成立了大拇指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小家电。
养老服务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万余人,占常住人口的26.8%,居家养老仍是主流选择。如何打造有温度、可持续的养老服务品牌?我市给出了清晰答案:
——科学布局服务网络,城区按“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设嵌入式居家服务站点;乡镇依托集镇、中心村、闲置校舍等资源,统筹建设区域性“中央厨房”或综合服务点,辐射周边村(社区)。
——坚持“兜底为主、普惠为辅”,对特困、低保、重残、高龄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实行“兜底价”或免费政策,通过差异化定价、送餐上门等方式,确保“吃得上、吃得好,享得到、享得优”。
——强化多元保障支撑,今年投入382万元,为1435名困难老年人购买助餐、助急、助浴等专业居家服务;鼓励爱心企业、人士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助力基本养老服务。
——创新人力复用模式,聘请环卫巡片员兼职“送餐员”,每月可增收约1000元,既提供代购服务,又能实时关注老人健康状况。
养老服务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我市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探索,让养老服务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张沟镇创新“公益+市场”模式,投入50万元建成区域性中央厨房委托专业公司运营,为300多位堂食老人提供五折优惠卡和敬老专座。设4个农产品收购点,老人可用自种蔬菜兑换餐券,既降低了食堂运营成本,又带活了庭院经济。
长埫口镇四合村对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收取2.5元,还有6元钱的成本缺口,则按照“民政补一点、村集体垫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共建模式运营。
沔城回族镇在配齐养老“五件套”的基础上,为老人们发放了代办服务卡,安排专人代缴水电费、代购生活用品,便利服务送到老人心坎上。
目前,全市科学规划养老“五件套”服务点位79个,投入运营65个。这张集便捷、安心、温暖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网,正持续照亮全市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愿景落地生根。(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鹿丹丹)
记者手记
暖民心 惠民生
养老服务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我市以养老“五件套”为抓手,精准破解特殊老年群体急难愁盼问题,用实打实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既要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更要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要建好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服务过程可追溯、服务质量可量化;因地制宜发展“院办经济”,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对接本地产业等方式,实现“以院养院”,以养老院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保障院民的高品质生活。
养老服务从来不是简单供给,而是精准对接老人的真实需求。要持续加强探索,整合资源,总结推广各地在“公益+市场”“多元共建”“人力复用”等方面的有益探索,提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做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标配”。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