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官方带娃 带来“无忧假日”
每逢暑假,很多家庭都会为如何安置家中的“小神兽”而犯愁。仙桃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总工会联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精心打造暑期“爱心托管班”,让孩子有“趣”处,家长少烦忧。
家长上下班无缝接送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康 通讯员 鹿丹丹
“前进!”“后退!”“转弯!转弯!”“老师,慢一点,小心‘翻车’!”
8月8日上午,仙桃市张沟镇“爱心托管班”内,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堂,在老师带领下学习操纵编程机器人,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混合着电机的嗡鸣声,形成美妙的“欢乐假日奏鸣曲”。
在仙桃,曾经让职工家庭头疼不已的暑期“带娃难”问题,正在通过政府主导的托管服务得到缓解。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社区,官方托管服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暑期选择。
名额不够要“加班”?马上安排
仙桃团市委少先队总辅导员叶郁葱介绍,今年暑假,仙桃原计划开设47个“爱心托管班”,开放报名后因太过火爆,无法满足家长需求,又增设了12个。
为让孩子舒心、家长省心,暑托班的选址颇费心思。
“按照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2个点位的标准开设,场地内要有空调、桌椅、黑板,最好有投影仪,还需满足消防安全规定。”叶郁葱说,出于上述考量,各乡镇、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场地,有的在学校、有的在党群服务中心,还有部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
暑假前夕,“爱心托管班”面向全社会公开报名,首批47个点位的1700个名额很快被一抢而光,家长们纷纷呼吁增设点位。
群众有所呼,官方有所应。名额爆满后的第二天,仙桃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总工会积极行动、协调资源,新确定了3处场地;一星期后,又根据需求新增了9个点位。
点位靠近办公楼,方便就近入托
在59个托管班中,部分属于“私人定制”。
仙桃市杜湖街道的前身是仙桃工业园,辖区内医药、食品、电子等企业密集,双职工家庭占比高。在筹备暑期托管班时,不少企业和职工就提出,能否在靠近办公楼处设置一个点位,方便员工子女就近入托。
杜湖街道在杜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暑期托管班,上课时间与企业办公时间完美契合,家长上下班可以无缝接送娃。
“方便又贴心,仙桃这座城市,总给人意外之喜!”台湾健鼎公司员工杨超将两个孩子送到托管班,孩子开心,大人安心。
为了解决暑期警娃的托管问题,汉江监狱主动对接仙桃团市委,为孩子们“定制”了一个“警娃托管班”。托管班就开设在附近一所幼儿园内,各类设施完善,由仙桃团市委根据需求设计课程、派驻志愿者。
托管对象优先面向困难群体
在开班之初,仙桃就定下了托管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积极服务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子女”的招生原则。
在和合社区“爱心托管班”内,超过一半的孩子来自新就业群体家庭。
“孩子们有人带,学得好、玩得欢,还给我们送上清凉礼包,组织开展爱眼护眼活动,真是感动。”外卖员邹慧翻看着女儿的舞蹈视频,眼里满是笑意。
乡镇的爱心托管班,则更多面向留守儿童。
“暑托班里能学画画、练书法、做游戏、长知识,还有老师辅导作业,真是好。”在位于陈场二小的托管班内,陈场镇启元居委会10岁的留守儿童菲菲(化名)过得充实而有趣。
仙桃团市委书记姚远飞介绍,作为省、市十大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仙桃爱心托管班已连续开办10年,累计服务2万余人次,成为深受家庭信赖的暑期“安心工程”。未来将联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能托尽托”。
特色课堂
“托”起别样成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康
通讯员 鹿丹丹
“爱心托管班”如何真正实现“托得住、托得好”?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家长、孩子的期待?
仙桃市联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探索形成了一套“大学生志愿者为主、社会志愿者为辅”的模式,为托管班提供稳定高质的师资保障和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让暑期托管服务不再仅仅是“看娃”。
“目前,托管班已累计招募130名志愿者,其中大学生志愿者98名,社会志愿者32名。开设了无人机操作、红色教育、剪纸技术、艺术欣赏等十余门特色课程。”仙桃团市委书记姚远飞介绍。
打造系列微课,点燃科技梦想
“课程既要好玩,更要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仙桃团市委少先队总辅导员叶郁葱介绍,托管班重点设计了系列科普课程,通过打造系列科普微课,让孩子们沉浸式探索科技之美。
“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望远镜能看到火星吗?”8月5日下午,在杜湖社区暑期托管班里,孩子们的问题接连抛出。这堂以天文知识为主的科普微课,点燃了孩子们对宇宙的无限好奇。
除开设天文、物理类微课外,暑期课堂还组织孩子们走进仙桃市消防大队,零距离学习消防知识。
“哇!消防车好酷啊!”“我想穿消防服”……看到高大的消防车及各类器材装备,小朋友们瞬间变身为“好奇宝宝”,这瞅瞅、那摸摸,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好奇。
现场,消防人员用“童言童语”讲解了各类器材装备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小朋友们瞪大眼睛认真听、仔细看,并现场变装为“小小消防员”,与消防车“亲密接触”。
走近一代名舰,赓续红色血脉
“原来中山舰背后有这么多英雄故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7月14日,在仙桃市李之龙纪念园,来自西流河镇杜窑村托管班的学员王其安感慨。
锈迹斑斑的军用望远镜、简朴的木板床、补丁摞补丁的军装……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静静诉说着革命故事,让爱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
叶郁葱介绍,暑期托管班用好红色资源,让孩子们在走读历史中赓续红色血脉、争做强国少年。各乡镇也结合当地特色的红色资源开展教学,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7月25日,陈场镇第二小学托管班的孩子们走进胡幼松烈士纪念馆,志愿者精选《胡幼松》花鼓戏经典片段,让“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铮铮誓言直抵孩子们心底。同时组织“红色记忆·童心向党”主题手抄报创作活动,孩子们围绕胡幼松的英勇事迹展开创作,对红色精神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剪出一纸雕花,传承非遗之美
通海口镇海峰村“爱心托管班”内,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学习非遗剪纸。
仙桃雕花剪纸源远流长,迄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托管班里,剪纸课备受孩子喜爱。在沙嘴街道刘口社区的托管班内,学员小元(化名)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剪出一只灵动的千纸鹤。
“孩子特别痴迷剪纸课,每次回家都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展示她的作品。”小元的家长用手语比画着。
小元的父母是聋哑人,刚来暑托班时,她总是怯生生地躲在角落,不愿与人交流。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如今她已完全融入集体生活。家访档案上,清晰记录着小元一点一滴的成长变化。
在仙桃龙华山街道蔡帮社区的托管班里,志愿者手持漆扇,给孩子们讲述非遗漆扇的历史。从古代文人手中的雅物,到承载非遗技艺的载体,古老文化在生动讲述中焕发生机,孩子们眼中满是好奇与向往。
在创作环节,孩子们拿起颜料、笔刷,在扇面上大胆创作。有的以山水为灵感,绘出“奔赴山海”的诗意;有的写下“上岸”“长乐”等美好期许,将祝福融入扇面。
41个公益泳池
“游”出清凉假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康
通讯员 段毕华
8月16日傍晚,夕阳下的仙桃市彭场中学一片欢声笑语。200平方米的蓝色充气游泳池清澈透亮,波光粼粼,50多名孩子在志愿者的看护下畅游嬉戏,享受夏日清凉。
今年暑期,仙桃坚持“疏堵结合”,搭建41个充气式公益游泳池,组织超过4000人的志愿者队伍,为青少年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充气式游泳池走进乡镇
过去,防溺水以“堵”为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却也剥夺了孩子们戏水的欢乐。
7月以来,仙桃市教育局联合属地政府,先后在张沟、胡场、长埫口、彭场、毛嘴等集镇及城区街道,利用操场、广场等场地,建成41个公益泳池。
“每晚6时开放、8时闭馆,天天换水、消毒。”彭场中学校长王凯平介绍,泳池每天至少安排一名副校长带队,两名志愿者、两名保安值守,进门登记,出门清点,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
每天下午6时,彭场镇文化路居民万琴都会带领3个孙子到公益泳池“打卡”。
“以前孩子玩水,要开车跑10多公里到城区。现在好了,家门口有了游泳池,孩子们能天天来玩。”看着孩子们尽情戏水、玩耍,万琴摇着蒲扇,十分开心。
“在公益泳池,孩子们可以尽情玩水,安全也有保障。”在胡场镇第二小学的公益泳池,中心学校校长朱少波每天傍晚都会到泳池周围巡查,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4000名志愿者“人盯人”护安全
屋前是公路,过马路就是一片绿荫掩映的清凉池塘。长埫口镇陈桥村13岁男生小铭(化名)家的“亲水”居住环境,让“包保”他的镇初级中学校长刘勇军牵挂在心。
小铭的父母离异,他由爷爷奶奶照顾。奶奶日常在镇上打零工,爷爷也经常下田,大多数时候他都独自在家。
8月16日下午5时许,刘勇军来到小铭家,为他一一讲解防溺水“六不”要点: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经排查,仙桃共有留守儿童、孤儿、困境儿童、隔代监护学生7071名。仙桃组织了4000多名防溺水工作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对口“包保”,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防护体系。对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每天一次安全打卡,每周一次案例警示教育,暑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以“人盯人”的形式走访宣传、叮嘱提醒防溺水。目前,志愿者们已走访26000人次,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15万份。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