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筠:让企业信用成为“真金白银”
近日,市财政局发布数据:依托“财政+金融”新机制,全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累计放贷已达17.66亿元,授信总额21.67亿元,服务企业1226家。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更折射出我市在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的创新思路与实践突破。
创新评价标准,精准画像企业融资需求。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与科技型企业因缺乏足额抵押物、经营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常被传统信贷机制拒之门外。我市推行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与“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通过政府信用背书与数据技术双轮驱动,将企业的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市场潜力等“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固定资产为核心的传统风控逻辑,真正实现“以信授贷”,为轻资产、高成长型企业开辟了融资新路径。
数据赋能服务,精准匹配金融资源供给。依托“智慧大脑”“鄂融通”等平台,政府整合跨部门数据资源,构建企业信用画像,助力银行快速识别优质企业。此举将信贷流程从“企业跑腿申请”转变为“数据跑路匹配”,显著提升融资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准筛选目标企业,金融活水得以流向最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领域,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升级。
共建风控机制,筑牢资金安全防线。此次创新的另一亮点,在于构建了可持续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设立省、市级1:1出资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并设定5%风险警示线与8%“熔断线”,既缓解了银行“惧贷”心理,又为财政资金安全设置了“防火墙”。这一设计平衡了激励与约束:一方面,政府分担风险增强银行放贷意愿;另一方面,“熔断”机制倒逼银行审慎评估贷款质量,避免盲目扩张引发系统性风险。
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市后续金融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要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市场主体,还需关注几个关键问题: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能否满足长期信贷需求?数据平台如何在共享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期待我市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金池”规模、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动态管理机制,推动“财政+金融”模式从试点走向全面覆盖、从创新实践转变为长效机制,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