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老兵许承月:“战斗英雄邱少云就牺牲在我不远处”
人物名片
许承月,男,1929年生,现居三伏潭镇苏湾村。1945年加入新四军,后与部队失散,1947年在山东阳城解放战役中再次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解放大西南等战斗。1951年赴朝参战。
他,在解放前参军、入党,转战大半个中国,曾经为新中国的成立流过血,洒过汗,是一名有着72年党龄的革命老战士。
许承月,92岁,目前健在的一名抗战老兵。
3月24日,记者走进三伏潭镇苏湾村,看望许承月。
记者的到来,让老人喜出望外。老人个子不高,身材很瘦,虽已是耄耋之年,身子依然硬朗,偶尔喝点酒,生活基本能自理。
老人默默走进房间,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朝鲜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一枚枚纪念章和一份份见证入伍的资料,被老人当作宝贝珍藏一生。在后来的平凡岁月里,时常拿出来虔诚地摩挲,回忆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和从前的峥嵘岁月。
1929年,许承月出生在三伏潭镇的一个小村庄。
1945年,未满18岁的许承月报名参军,他和湾子里的4个人一起加入新四军江汉军区部队。后来,同行的人都跑回家了,只有他一路跟着部队,打到了陕西。
在一次战斗中,许承月被打散,被国民党军收编。在太行山地区,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大败给刘邓大军。1947年7月,许承月在山东二次入伍,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转战南北,从华北打到华东,从华东打到西南,投入到一次又一次战斗中。
说到这里,老人掀起衣服,给记者看后腰上的一块伤疤。1948年,在攻打开封的战斗中,许承月所在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赶赴南阳,切断国民党第九师的增援之道。在朝头山(音),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枪炮声震天动地。在战斗进入尾声时,他感觉后背有点热,伸手一摸,粘乎乎的,原来子弹擦身而过,衣服被弹片划了一个大口子,擦伤了腰部,鲜血流到了大腿上。
因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许承月光荣入党。“1949年前线入党,党龄与共和国同岁。”这成为老人一生的荣耀。
1952年春,许承月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奔赴朝鲜战场。
在异国他乡,生活特别艰苦。几个月都不能生火,吃的是炒面。高粱磨的,炒熟了背在身上。大雪天,找不到水,大家一口炒面一口雪。“有时连炒面也没有,就到山上寻野果子吃。”
朝鲜的秋冬季,特别冷。每人发一块2米见方的油布,睡觉的时候垫在身下,下雪时盖在身上挡雪挡风,下雨时托起油布接水喝。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
他与战斗英雄邱少云同属十五军二十九师。那天晚上,他们偷偷摸到一个高地的山脚下,埋伏在草丛中,准备天亮时,发起冲锋。
可是,夜里,美国鬼子喷射出大量燃烧弹,点着了周边的杂树、野草,给埋伏的战士造成极大威胁。后来才知道,邱少云就牺牲在离他不远的地方。
说起邱少云,老人的眼睛里泛出光亮。“战场上,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暴露目标。即使看到战友身上着了火,也不能盲目动弹,只能等敌人熄了灯,敌机飞走了才能悄悄地扑火,千万不能让敌人发现。”老人说。
战争年代,他听党的话,冲锋在前;革命胜利后,他不忘初心,紧跟党走。1958年,许承月响应国家号召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返回家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起初,他被分配到林业部门工作。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又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生活艰苦,他和妻子拖着3个孩子,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没有一句怨言。(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周彬)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