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军坝到“小延安”的烽火传承
夏日炎炎,沙湖镇红军坝革命烈士纪念碑下,85岁的肖修勤老人像往常一样驻足瞻仰。望着碑上詹重亮、许光斌、彭南等18位烈士的名字,老一辈口中那段红军筑坝的峥嵘往事,随着碑文的刻痕铺展开来。
肖修勤的爷爷肖银庭曾是地下联络员,一次行动中被敌军抓捕,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宁死不屈,2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自儿时听着父辈讲述红色故事起,这段历史便在他心中扎下根。作为曾经的讲解员,他总从“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这句老民谣讲起——十字民谣道尽了这片土地往昔水患频发的艰难。
1931年夏,国民党军为“围剿”红军竟掘开长江大堤,沔阳苏区瞬间沦为一片汪洋,沙湖红土垸的围堤也被冲垮,百姓在洪水中苦苦挣扎,处境异常艰难。
危急时刻,沔八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陈昌洪带领地方红军挺身而出。响应相关决议,他们决定在红土、丰乐两垸之间的长虹河筑坝——这条界河一侧是百姓家园,一侧是大片农田,筑坝成了拯救民生的当务之急。
肖修勤听老人们回忆:那二十个日夜,数千军民同心奋战。白日里,红军与乡亲们轮流填土夯实,汗水浸透衣衫;夜幕下,火把照亮河岸,哨兵在芦苇丛中警惕巡逻。期间,彭场、何场的国民党军三十四师先后六次来袭,18名战士在激战中英勇牺牲,用生命为堤坝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最终,15里长的堤坝成功挡住洪水,保住了11万多亩农田。沙湖人将这份恩情刻进地名,把堤坝命名为“红军坝”,将牺牲战士最多的村湾改叫红军坝村,附近的学校、桥梁也纷纷以“红军”为名。1988年,当地建起红军坝纪念碑,后又扩建为烈士陵园,18位烈士的名字永远镌刻在碑上,成为这片土地的精神印记。
此后数十年,红军坝始终守护着沙湖百姓免受水患之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修建了综合水利设施,它才从防洪一线退居二线,但那段军民同心筑坝的记忆,早已深深融入沙湖的每一寸土地。
从红军坝往南约两公里,赤岭村的万家口在抗战时期有着“小延安”的美誉。1939年,中共沔阳特委选中这片四面临湖的区域建立抗日根据地。这里地势隐蔽,不少房东为地下党员,军政会议不易泄露消息,逐渐成为沔东党政军活动的核心枢纽。
1942年,新四军第五师川汉沔游击支队接管后,范敏夫、彭怀堂等领导人在此部署作战,牵制周边敌伪政权,保障抗日物资供应。同年2月,驻仙桃的日伪军进犯胡家台,新四军十三旅三十七、三十八团在周志坚、黄霖指挥下奇袭敌军,以狙击、围困、火烧等灵活战术歼敌170余人。经此一役,“小延安”的威名远扬。而随着汉沔抗日根据地的巩固,红军坝因河湖密布、易守难攻,与万家口共同承载起艰巨的红色使命。当地在红军坝纪念碑后约50米处修建的“小延安抗日老兵公墓”,便长眠着在烽火中牺牲的英烈,他们静静见证着那段不屈的抗争史。
如今,红军坝烈士陵园每年接待各地参观者5000余人次,红色故事在瞻仰者的凝视、聆听者的心头持续传递。就像肖修勤坚守的那样,这段岁月里的赤诚与担当,已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指引着后人接续传承那份初心。(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胡圣 通讯员 何静)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