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教师何为?——仙桃教育人以探索与实践交出精彩答卷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鲜花与掌声再次簇拥校园。然而,光鲜的背后,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正发生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之中。
随着“双减”政策在我市不断深入实施,它不仅重塑着课堂的模样,更重新定义着“教师”这一古老职业的内涵与外延。他们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在时代的激流中,扮演着育人导师、心理顾问、课程设计师、技术融合者等多重角色。这既是一场被迫的转型,也是一次主动的破局。
深耕教研
做课堂提质的“引领者”
“减负”的真正落地,关键在于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教师正通过深度教研、名师引领,主动寻求课堂教学的变革与突破。
今年春季学期,市实验四小举办的首届“合美之春”教研文化观摩活动,便是一场由教师唱主角的专业盛宴。浙江省特级教师牟原喜带来的不仅是《跳水》一堂精彩的示范课,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引领。他以“是谁激怒了孩子”这一核心任务驱动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的三层递进式问题,展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辨,而非浅尝辄止。他的专题讲座《素养导向下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更是系统性地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工具箱”和“路线图”。
同样,正高级教师符伶俐在数学专场中,通过《找次品》课例,亲身示范了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优化”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将数学课堂变为思维训练的体操馆。她的“观察-抽象-建模-验证-应用”五步教学法,源自其深厚的教学积淀与持续反思,为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可操作范式。
不仅是名师,普通教师也在教研中焕发光彩。音乐教师向晋瑶、霍亭蓉通过游戏化、创新化的教学设计,让艺术课堂充满活力;教学论坛上,8位优秀教师围绕“学习中心教学”展开的深度对话,闪烁着实践智慧的火花。
这些活动,清晰地勾勒出“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新形象:他们不再是孤立的授课者,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引领者、合作者与终身学习者。市实验四小校长陈兴军表示,该校将持续为教师搭建“合美教研”平台,支持教师在“减负提质”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拓展赋能
做学生成长的“点灯人”
“双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为教师的育人工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们不再仅仅专注于“分数”,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上,成为照亮学生多元成长路径的“点灯人”。
郭河一小教师张佳,便是这样一位在乡村教育沃土上默默点灯二十载的科技启蒙者。面对农村学校科技教育的空白,他没有抱怨资源匮乏,而是选择了主动创造。2015年,他敏锐捕捉到图形化编程的教育价值,从此踏上自学之路:上下班途中反复观看竞赛视频,拆解晦涩术语;千方百计寻找低成本教具进行替代实践。面对家长“学这有啥用”的质疑,他挨家挨户沟通,用真诚与远见化解疑虑。从最初仅有3名学生的团队,到凭借2000元经费培养出省级获奖学生,他用自己的热爱与坚持,硬是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未来的窗口。
他的成功,赢得了上级部门的支持,也为学校带来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客教室。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双减”背景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位富有远见、勇于探索的教师,可以如何极大地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和一群孩子的命运。他不仅自己学,还积极组建学校科技教师团队,投身校外科技馆做志愿者,致力于将科技的“星星之火”播撒得更远。张佳的故事,是“双减”背景下教师角色拓展的生动写照:他们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特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奠基人。
与此同时,另一群教师则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点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老师黄玉玲,凭借多年教育经验和心理咨询积累,深刻指出“爱的错位比恨更伤人”,让无数陷入沟通困境的亲子家庭重见爱的光芒。大新路小学的王振清、仙桃四中的柳明等老师,则长期坚守心理援助一线,做“暗夜中的守护者”。他们的工作,彰显了“双减”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另一重维度: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者、疏导者和家校沟通的桥梁。他们用专业知识和无私大爱,确保了“减负”之后学生的健康成长,赋予了教育应有的温度。
浸润涵养
做人文底蕴的“播种者”
“双减”之后,如何用丰富多元的高质量教育供给填充减负后的时空?教师们将目光投向了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培育,他们自身也成为书香校园和诗意课堂的“播种者”。
市教科院的教研员们和全市语文教师群体,是推动阅读变革的中坚力量。他们深入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组织大型专题培训,引导重塑教学认知;他们研发《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构建“三阶九步”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扎实的方法论支持;他们精心设计“基础题+情境题+创意表达”的三维评价模式,引导教学告别机械记忆,走向素养提升。正是这支专业的教研和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从“应试阅读”到“素养阅读”的深刻变革。
而市实验二小复州校区的“童心老师”唐美芝,则用诗歌为我们展现了语文教师所能达到的育人高度。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诗人”,将诗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情感、审美和文化自信的途径,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从玉兰花开到秋虫吟唱,将生活中的美好化作诗意的灵感,最终凝聚成班级诗集《新绿》。
唐美芝的实践,超越了简单的技能传授。她播下的是一颗颗诗意的种子,守护的是孩子们的童心、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该校校长邵俊波对此高度认同,认为要保护孩子原始的创作力。市教科院教研员陈建评价其成功构建了“阅读-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唐美芝的故事证明,“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可以是学生人文底蕴的深厚积淀者,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营造者,是用自身修养和情怀影响学生一生的“大先生”。
他们是课堂改革的引领者,是学生多元成长的点灯人,更是人文底蕴的播种者,我市教育工作者正以积极的姿态和专业的精神,回应着“双减”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仙桃周刊融媒体记者 周方婷)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