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田野“丰”景好 产业绘新图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0日 来源:仙桃周刊

  金秋时节,水乡仙桃稻谷飘香,瓜果满园。再生稻迎来“一种两收”,稻蛙共育基地蛙声阵阵,葡萄园内果香四溢,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稻浪翻滚中,人们用智慧和勇气,扎根土地、精益求精,谱写着一曲曲丰收赞歌,构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种两收”效益高 农户种粮有奔头

  8月中旬,陈场镇莫沟村的再生稻进入头季稻收割期。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多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转眼间,沉甸甸的稻谷很快便颗粒归仓,丰收的喜悦在田间弥漫。

  “我种了30亩再生稻,这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五组村民胡传道笑着算起收益账:“头季亩产1600斤,每斤卖1元钱;第二季不用太多管理,亩产600斤,价格每斤1.5元。一亩田有近千元纯收入,比单种一季强太多!”

  再生稻“一种两收”模式,正是农户们增收的秘诀。胡传道说,这几年连续种植再生稻,他是越种越有信心。这种收完头季稻,再灌水施肥让稻茬继续发苗长穗的种植模式,减少了开支,增加了收入,而且管理也简单,性价比高。

  胡传道的信心也来自于加入了当地再生稻种植合作社。在合作社里,大家实施种子、农药、育种、栽种、收获、销售等“六统一”,为农户提供全程保障。

  “我们是订单农业,诺嘉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我们按标准种植,稻谷由他们收购,定价也比其他地方高一点。”胡传道说。

  仙桃市诺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16年开始试种再生稻,通过这几年的示范,陈场镇的再生稻面积逐步稳定在5000多亩。合作社负责人张远华表示,头季稻收割期间,合作社加强了技术指导,保证收割质量,既确保头季稻颗粒归仓,也为第二季稻打好丰产基础。

  不仅如此,合作社今年首次试推“稻再油”种植模式,100多亩试验田有望实现“一地三收”。“计划通过两年示范,探索出更优的增收路子。”张远华信心满满地说,这种新模式在再生稻基础上,每亩可再增收400多元。

  为了让再生稻产业惠及更多农户,诺嘉公司建立了育秧工厂和日加工50吨稻谷的自动生产线,打造出“紫金岭”再生稻绿色食品品牌,优质稻米直供长三角、珠三角市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陈场镇的再生稻底气更足,也让农户们的增收路越走越宽。

  一水两用双丰收 稻蛙共育见成效

  在彭场镇大岭村,一片特殊的稻田引人注目:田四周设围网,上方罩天网。满眼稻禾青青,耳边蛙声阵阵。有人经过,一只只黑斑蛙便高高跃起,扑通一声跳进旁边的水稻丛中,转眼间就没了踪影。这正是亿兴隆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稻蛙共生基地。

  “水稻和青蛙共生,四周的围网是防止青蛙逃跑,上面的天网是防止天上的鸟等天敌。”合作社理事长李治国介绍。

  合作社技术员童义补充解释说,长到两尺多高的水稻为青蛙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稻田害虫则成为青蛙的天然饵料。“每天早上7点和下午5点,分两次喂食。大规模看到青蛙聚集,只有在喂食的时候。”

  作为全国黑斑蛙养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市的黑斑蛙养殖亩产保持在4000斤以上。今年,被称为“仙桃蛙王”的李治国,带领合作社社员实现亩产5000斤。

  “黑斑蛙销路不愁。我们今年大概每斤10元左右,估计价格还会上涨。”李治国说。

  稻蛙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李治国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生产的稻谷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每斤稻谷售价比市场最少高出0.5元。尽管每亩养殖成本需3万多元,但正常情况下每亩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目前,该合作社已在彭场镇流转土地600多亩,建成了湖北省最大、全国领先的黑斑蛙养殖基地。“去年合作社销售130多万斤蛙,销售额1000多万元。今年预计销售180万斤,纯收入估计在800万元左右。”李治国说。

  特色种植避同质 葡园创新获新生

  在郑场镇连渔村,来自浙江的严旭阳两口子在这里种水果已有六个年头。当多数果园追逐网红葡萄品种时,他却坚持种起了较为冷门的巨峰葡萄。如今,热门品种价格大跌,他的巨峰葡萄依然走俏市场。

  “老顾客多,小贩每天都到我这里拿货,今年估计收入少说60万。”严旭阳的50亩葡萄园,保守估计产量12万斤。他坚持不催熟,虽然上市晚,但口感好,一点也不愁卖。

  从七月中旬葡萄成熟起,他在武汉工作的儿子也返乡帮忙。“每天出货两三千斤,销往天门、仙桃、武汉、咸宁、潜江等地,还有附近的水果店和一些批发商。”儿子严炳杰介绍,葡萄还接到武汉企业的团购订单,一盒5斤装,礼盒售价50-60元。

  六年前,严旭阳敏锐察觉到市场风险,决定不追热点,坚持种植成本更低、管理更容易的巨峰葡萄。“卖葡萄苗的老板说阳光玫瑰最好别种,因为他一个人卖了6000万根苗,三年以后要掉价。巨峰每亩成本约4000元,而阳光玫瑰要1万多元。”严旭阳说。

  为延长销售期,他还巧妙安排了葡萄的成熟批次,即使到了中秋节,园里仍有葡萄可摘。此外,园内还种植有火龙果、无花果、甘蔗,成为郑场镇农业特色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而在干河街道周廖村,还有一家种植历史悠久的葡萄园。廖技生种植葡萄已有26年,根据本地气候、土壤、光照、存放、运输条件,他不断更新换代葡萄品种,种出的葡萄在市场上总是供不应求。

  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廖技生特意让棚内保留一定的杂草,事实证明,这项措施极好地对抗了今年长期的高温干旱,保持了葡萄生长所需的土壤湿度。为了让葡萄园更好生产经营,廖技生还邀请附近乡亲们到园内打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今年葡萄成熟季,经过两年重建的50多亩老葡萄园焕发新生,新建的休闲长廊成为游客休闲好去处,成为市民采摘的热门打卡点,园子还每天向城区超市和水果店供货一两千斤。

  丰收,是对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品质、创新、生态等成为仙桃农业发展的“代名词”,不仅带来沉甸甸的果实,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仙桃周刊融媒体记者 邓律)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