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他们的“丰收”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0日 来源:仙桃周刊

  新一代“新农人”用科技与创新为传统农耕注入活力,让千年田野焕发全新“丰”景。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电商直播间里农产品热销全国……这些画面不再是未来想象,而是当下丰收节里触手可及的丰收图景。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新农人以智慧农业为笔,以沃野千里为卷,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答卷。他们既是传承者,更是革新者——手握锄头、面对镜头,让丰收的喜悦跨越田埂、飞向云端。

  她们让乡土焕新生

  在剅河镇,一批“新农人”正用智慧与热情重塑乡村面貌。她们是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新力量——善拓产业的村支书、精于治理的“贴心管家”、玩转电商的返乡青年。这些女性新农人走出厨房、放下针线,踏入田埂、走进云端,为传统农业注入全新活力。

  汪场村党支部书记许红群总是步履不停。清晨,她已蹲在虾田边查看水质;下一刻,又现身直播间:“咱们这干煸小龙虾,味道一绝,千万不要错过!”她将废弃校舍变成综合基地,带动留守妇女就近就业,更把腊货、干豆角卖向全国。“资源活起来,乡亲们的日子才能火起来。”她说道。

  在芭芒村,党支部书记许莉璇走在刚刚硬化的生产路上,逐一检查新安装的路灯,认真听取村民的反馈。她拍了拍崭新的路灯杆,声音爽朗地对周围群众说:“路好走了,梨子运得出去,财富就引得进来!”这位被村民称为“治理能手”的村支书,不仅牵头推进修路亮灯、疏渠修闸等基础工程,还主动尝试新媒体营销,亲自上阵拍摄抖音短视频,帮助农户推广本地沙梨。她坚信:“乡村要发展,必须基础设施先行,产业才能落地生根。”

  90后青年罗颖则在不远处的电商基地教村民打包藕带、面对镜头。“品质稳住,回头客才多。”她语气温和却自带闯劲,把菜苔、藕带、藜蒿卖成“爆款”,更推响了“仙桃芭芒”品牌。

  许红群带动产业,许莉璇夯实基础,罗颖打通销路——三位新农人从不同角度破题,却同样扎根土地、心系乡邻。她们让农产品飞出田野,让乡村资源重焕生机。

  如今在剅河镇,像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她们不再被传统身份束缚,而是在田间与云端之间,走出一条有温度、有突破的乡村振兴新路。她们的故事,正渐次绽放。

  再生稻种出“金土地”

  在杨林尾镇保合村,秋日的稻田别有一番风景——头季稻收获后的稻蔸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田埂上,市四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四华正操作无人机,为再生稻均匀施药。这位土生土长的“新农人”,用十余年扎根乡野的坚守,在稻浪间写下了新时代的返乡创业篇章。

  面对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忙到头却收入微薄”的困境,郭四华决心改变。2011年,郭四华辞去工作回到家乡;2014年,仙桃市四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16年,他创办了郭邦种植家庭农场。如今,合作社承包和托管土地3200亩,建成7000平方米现代化水稻育苗工厂,实现从育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

  为让农业告别“靠天吃饭”,郭四华大力推进再生稻机械化种植,累计投入130万元购置先进农机,实现“一种两收”——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芽、长穗,收获第二季稻谷,土地产出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他不断试验、记录数据,最终总结出一套科学种植技术,带动周边7个村共同推广,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和农民收入。

  郭四华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500多户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惠及800余户。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选择“托管服务”降风险,或参与务工挣工资,收入实现多元保障。他还推动种植结构优化,发展再生稻和优质稻,推动农业走向规模化、机械化。

  产业链延伸是另一步关键棋。郭四华牵头注册“白叉湖再生稻”“浓香稻尔”商标,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让好米真正卖出了好价钱。

  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郭四华以“新农人”的视野和魄力,带领乡亲们在田野上耕耘出共富的新希望。

  虾稻香里织就新图景

  在陈场镇王岭村,“90后”新农人程军帅忙得不亦乐乎,时而轻点手机屏幕,远程调度服装厂几千件服装发货;转眼间又穿梭在虾稻田间,将数百斤鲜活的小龙虾装车发往市场。

  “边发货,边卖虾,乡村发展的舞台够宽广,以前想都不敢想。”程军帅笑着说道。早年他在广州打拼,服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17年一次返乡探亲,家乡的变化让他眼前一亮——曾经的“负债村”“空心村”,在村支书王禹带领下,依托虾稻共作模式实现了“逆袭”。

  如今王岭村已建成2500亩虾稻共作基地,年产值高达2400万元,合作社提供从技术培训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服务。看到家乡稻虾双旺、商机涌动,程军帅毅然返乡,流转60亩土地发展虾稻产业,开启“农忙卖虾、农闲办厂”的创业新模式。

  每年3月至6月小龙虾上市季,他化身田间“新农人”,通过线上线下发力,将新鲜小龙虾销往周边市场。农闲时节则回归服装本行,远程管理工厂、跟进订单,实现“工业农业两不误”。凭借敏锐商业头脑和丰富行业资源,他年收入突破50万元。

  “手机成了我的‘新农具’,更是‘指挥棒’。”程军帅说。他通过数字化手段统筹产销两端,既不误工厂调度,也不误田间事务。”更令人欣喜的是,他的双重事业带动了15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程正明满意地说:“如今月赚3500元,还能照顾老小,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有钱赚、能顾家,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尽管最忙时一天接打电话上百通,但程军帅觉得值。他计划进一步扩大虾稻种养规模,把服装厂办到家门口,让更多乡亲共享发展红利。(仙桃周刊融媒体记者 许雅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