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仙桃新闻

科技赋能 沃野生“金”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0日 来源:仙桃周刊

  秋日的仙桃,现代农业的科技之光洒满田野:从新农具的高效推进颗粒归仓,到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从扎根乡村的科技小院,到引领示范的智慧园区,这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农业变革,正推动仙桃这片热土在农业现代化征程上加速迈进,勾勒出产出高效、生态循环、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新农具带来高效率

  眼下,剅河镇数十万亩水稻迎来丰收季,当地抢抓农时,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确保秋收高效推进,粮食颗粒归仓。

  在该镇中洲村,连片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波浪,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多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作业,割稻、脱粒、秸秆粉碎等工序一气呵成,高效有序的机械化作业场景成为秋收主旋律。农机手介绍,一台收割机每天能收割30到40亩,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不仅省工省时,还减少粮食的损耗。

  为保障秋收顺利推进,我市提前统筹调配农机资源,优化作业流程,实现水稻收割、运输、晾晒全程机械化,大幅提升了秋收效率。据当地农户介绍,今年水稻的长势很好,亩产预计要超过1200斤,加上机械化收割,成本降低了,收入更有保障。

  如果说联合收割机是实现粮食颗粒归仓的“地面主力”,那么,农用无人机便是助力农业现代化的“空中奇兵”。它们一上一下、协同作业,共同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农业的丰收图景。

  如今,无人机作业已成为田间管理的新常态。这场效率革命正在全市170余万亩农田持续上演。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市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已达352台,日作业能力约14万亩,年作业总面积突破443万亩次。从病虫草害防治到播种施肥,无人机的“触角”已延伸至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农户们纷纷表示,无人机成本低、效率高、喷洒均匀,真正让农民“少跑腿”,是现代农业的“好帮手”。

  “农用无人机作为智慧农业的重要‘空中力量’,其安全作业不仅关乎农业生产,更涉及生态与公共安全。”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24家无人机合作社、356名作业人员及352台无人机已全部纳入监管台账,实现“一个不漏”。

  生态循环助农增收

  8月31日,在2025年湖北省暨武汉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上,湖北科技小院展区人流如织,再生稻、鳝鱼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其中,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主导的“稻再鸭菇”生态种养模式尤为引人关注。

  该科技小院负责人王卫斌对土地怀有深厚感情。1986年入伍云南武警期间,他在一次开荒种树中深刻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退役后,他凭借惊人毅力从成人专科起步,多年苦读后于41岁获得硕士学位,并受聘为华中农业大学农药学讲师。他积极将理论付诸实践,参编专业书籍,其研究课题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王卫斌回到仙桃老家调研,目睹传统种植模式下农民的艰辛与微薄收益,毅然放弃大学科研助理岗位,扎根乡村。他发现大球盖菇可利用秸秆生长,环保且经济价值高,但推广时遭遇村民疑虑、资金短缺和技术空白等难题。王卫斌没有退缩,自费购买菌种、搭建示范大棚,手把手教村民种植,不断优化方案。2018年春节前,第一批大球盖菇成功上市并受市场欢迎,让村民初尝科技增收的甜头。

  这次成功坚定了他整合资源的信心。经过多年试验,他研创出“稻再鸭菇”生态低碳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地五收”,每亩年均收入突破1万元。该模式下,鸭子除草吃虫、粪便还田,水稻全程无农药化肥,品质显著提升;大球盖菇消化秸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该模式于2022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产业链十大引领技术之首,并在多地推广。

  王卫斌深知个人力量有限,早在2006年就开始探索科技小院模式。如今,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阵地,占地1000亩,拥有23个示范基地,辐射15个镇。小院科研团队稳定、专家云集,不仅培养研究生,其研发模式还获农业农村部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小院还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计划”,开展科技下乡,带动产业发展,助力村集体增收。今年7月,王卫斌当选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

  智慧园区示范引领

  在仙桃群康绿色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功能性蔬菜智慧园区,冬瓜吊着生长,一株能结40多个;南瓜变得袖珍,还带板栗香味;番茄五彩斑斓,有红、黄、橙、绿、紫等多种颜色和形态……这些看似普通的蔬果,因数字赋能走向北上广等高端市场。

  去年10月,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600亩的群康功能性蔬菜智慧园区落户干河。园区以筛选推广优良品种、丰富仙桃“菜篮子”为目标,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打造高品质保健功能型蔬菜生产基地。

  园区分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区、育苗区和种植区三大核心功能区。其中118亩的智慧试验展示区承担新技术、新品种示范重任。园区负责人谢俊涛介绍,560亩种植区依托物联网系统,配备生产可视化、水肥一体化、气象与虫情监测等现代化设施,实现全程数字化精准管理。

  “平时10多人管理,采收时100多人参与。”谢俊涛说。他用手机演示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的远程操作:轻触屏幕,系统就能根据土壤养分和作物需肥规律自动配比,通过管道将水肥精准送达作物根部,实现定时、定量、均匀滴灌。“相比传统方式,节省工时83%以上。”

  今年初,市农业农村局支持园区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新配备的虫情监测系统实现了害虫诱杀、分类统计、实时报传、远程监测和防治指导的全程自动化。五月,园区迎来首个丰收季:230亩甜糯玉米和水果玉米被全国供应链平台订购一空。“春夏试种玉米、南瓜、冬瓜等新品种,秋冬聚焦板蓝根、菘菜芯等功能型蔬菜育种。”谢俊涛表示,合作社将通过“良机+良法+良技”深度融合,推动“一粒良种”向“一盘好菜”蜕变,激活现代农业的“芯”动力。(仙桃周刊融媒体记者 周方婷)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